我爱蒲江bull每周一宝蒲江鹤山书院
2022/6/12 来源:不详急性白癜风 http://pf.39.net/bdfyy/bdfyc/140314/4354439.html
魏了翁画像
魏了翁(-),号鹤山,南宋晚期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政治家。为传播理学,培育英才,他亲自创办蒲江鹤山书院、靖州鹤山书院。元明清时期,苏州鹤山书院、蒲江鹤山书院、泸州鹤山书院、眉州鹤山书院、邛州鹤山书院、则为纪念魏了翁而创建的,其地位与影响力可见一斑。其时,以魏了翁及弟子为代表形成一大儒学派别——鹤山学派,享有“南方共宗鹤山老”的盛誉。宋理宗端平二年(),皇帝面赐御书“鹤山书院”四大字,以示嘉奖。清雍正二年(年),诏令魏了翁入祀文庙陪祀孔子,充分肯定了他在儒家学说中的地位。如今,南宋蒲江鹤山书院、明清蒲江鹤山书院遗址犹在,足以凭吊千秋。
一、南宋蒲江鹤山书院遗址
南宋蒲江鹤山书院遗址,位于今蒲江县鹤山街道樱桃村4组,玉芝山之下的青年水库处,地理位置北纬约30°09′45″、东经°31′41″,海拔约米。
宋宁宗开禧二年()秋八月,在京城做校书郎的魏了翁为奉养年迈的父母,请求朝廷外放,被恩准任嘉定府知府,返川途中遭遇蜀大将吴曦叛乱。翌年,了翁回到家乡,准备在县境之隈支峰(今蒲江县玉芝山)“遂卜室,贮书其上”。宋宁宗嘉定二年(),了翁亲生父亲病故,他“解官心丧”在隈支峰之白鹤山筑室,筹建鹤山书院。嘉定三年(),书院落成,名“白鹤书院”,以了翁号鹤山,故人称“鹤山书院”。
《宋史》“魏了翁传”记载,“丁生父忧,解官心丧,筑室白鹤山下,以所闻于辅广、李燔者开门授徒,士争负笈从之。由是蜀人尽知义理之学。”
《宋史》魏了翁传记载,创建鹤山书院
书院落成之际,恰逢朝廷“诏郡国聘士”,邛州地区准备参加考试的学子“比屋相望未有讲肄之所”。了翁见状,乃召集十余名考生到书院攻读,并亲自授课。是年秋天,鹤山书院的第一批学生参加考试,考中七人,其中蒲江王万里还是类省试的第一名。当年没有考中的人,“后亦接踵科第,或以恩得官,莫有遗者”,一时间书院为之一空,人们竞相传为美谈。不过,了翁并没有为此感到特别高兴,他说:“是不过务记览,为文词,以规取利禄云耳!学云学云,记览文词云乎哉!”魏了翁办学不以记览文词以通过科举而获取利禄为目的,而是为了传播“先王之言,随事省察”,以不违其善良之本心,即以义理思想教授生徒。在教育方法上,他认为:“人物如千丈松,培植崇长非一旦之功”,应当“念其成材之不易,故必扶植而容养之”。在学习方法上,他特别强调“审问"和“笃行”,注意学以致用,身体力行。秋试后,魏了翁召四方之士到书院共学,教授刊布理学,负笈而来者络绎不绝。应蒲江县令家子鉴之请,他书周子《太极说》、张子《西铭》、朱文公吕成公《学规》、陈忠肃公《责沈文》,并勒石于乡校,充分体现他的教学理念。
为了满足书院教学发展的需要,他扩大书院,“前后各为一堂二内,廊庑门墉以次毕具。旁为小室,曰‘师立斋’,永嘉叶公为之铭。介二堂曰书舫,舫之左右为南北窗,堂之后为阁”,“阁之下又为一堂二内堂,日‘事心’,取邵子语。阁之阴辟小圃,凿池筑室,艺卉木,为游息之所。圃之后,凭高瞰虚,一川风物之秀,皆在目中。又为亭其上,以仰观日星风露之变,俯察鸟兽草木之宜”。鹤山书院最为靓丽的硬件设施是藏书楼——“尊经阁”。魏了翁家中过去就有藏书,入京担任秘书省正字时,又将禁中书籍抄录了一些带回,并收集寻访公家、私人所刊行之书,共得十万卷,汇集一起而珍藏在书院的阁楼上。他取《六经阁记》中的文字,称藏书楼为“尊经阁”,并延请阳安刘光祖为之作《记》。学者班书阁考订宋代书院藏书情况,称:“是国家之藏书,尚不若鹤山之富,其他各书院,岂易与之比拟哉!”鹤山书院尊经阁的藏书量,为宋代各大书院之首。
宋宁宗嘉定四年()冬,魏了翁离开书院,先后任知汉州、知眉州、潼州府路提点刑狱兼权转运判官、权知遂宁府、直秘阁知泸州主管潼川路安抚司公事等职。其间,嘉定五年(),汉州任时,“境内桥坏,民有压死者”,“诏降官一秩”,回蒲江主持鹤山书院数月。嘉定十一年()春,知泸州后不久,其生母病亡,于是请解官回乡,一面为其母守制,一面在鹤山书院教学授徒。嘉定十四年(),叶适寄《魏华甫鹤山书院》诗,云:“周公仲尼在左右,勘点六籍开凡愚”。是年,了翁离开书院赴潼川府任。绍定四年()六月诏复魏了翁原职,是年秋离开靖州还蜀,翌年三月回到蒲江。绍定六年()春,离开蒲江赴泸州任。魏了翁在蒲江创办鹤山书院后,除去居官在外的时间,前后四次主讲蒲江鹤山书院,共约五年多的时间。
魏了翁鹤山书院图
(顾曾平绘)
《宋史》魏了翁传记载,御书赐鹤山书院四大字
宋理宗端平二年()十二月十四日,魏了翁任同签书枢密院事、督视京湖军马兼江淮军马,“陛辞”时,皇帝面赐御书“鹤山书院”四大字,以示嘉奖。据吴万居《宋代书院与宋代学术之关系》统计,宋代书院余所,得到皇帝御书赐额的仅有34所。
魏了翁在鹤山书院从事学术和教学活动,推动理学在四川的传播。《宋史》云:“由是蜀人尽知义理之学。”以他为代表形成宋代一大儒学派别——鹤山学派,他成为南宋理学的领军人物,朝野上下已经名动一时,家铉翁《则堂集》有“南方共宗鹤山老”之誉。此学派集宋代蜀学之大成,在宋代蜀学乃至整个宋明理学史上的地位上占有重要地位。有宋一代,蒲江鹤山书院为国家培养的大批杰出人才,据所见资料,魏了翁的门人弟子可查其名的有30人,其中著名者有类元王万里、签书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高斯得、礼部尚书牟子才、权刑部尚书吴泳、学者史绳祖等。
明代蒲江知县邵有良于县城北一里处重建鹤山书院,在今蒲江中学校址内,其书院地址已与宋代鹤山书院原址相去甚远。但,今天许多文献著述往往误以此为魏了翁建立鹤山书院的地方。
那么,今天南宋蒲江鹤山书院的遗址在哪里呢?
魏了翁《鹤山文钞》十一卷有《书鹤山书院始末》,其文云:“先庐枕山,与古白鹤岗阜属连。山之巅,则修竹缘坡,循坡而上,草木胶葛;又上焉,则荆棘之所于也。有烽燧故基,相传为李唐时西南夷数大入,是为望敌之所。盖居一县之最高峰,故县人亦罕至其地。一日,与家人穷隮颇爱面前隈支一峰,欲即之而不得。则除剪其荆棘,蒙犯虺蜴,聚足而上,则其地平袤,衡广二百尺,纵数里。无复侧峻凹凸,殆天閟而地藏者。隈支中峰,复屹立其前,如有巨人端士色授面承欤?遂卜室贮书其上,与朋友共焉。会居心制,未即功。”
据其《始末》,魏了翁创办的鹤山书院地点应该在与其父墓地相连的白鹤岗阜。那么,魏了翁父亲的墓地又在哪里呢?
魏了翁的《赠王彦正》记载:“嘉定二年,余以心制里居。宅兆未卜。闻资中王直夫雅善青囊之术,即具书币致之。居三日,余表兄高南叔拉与登隈支山,过蟠鳌镇,历马鞍山。未至山数里,直夫顿足而言曰;‘由长秋山而下,乾冈数里,其下当有坤申朝甲乙出之水,子之先君子其当葬此乎,’下而卜之,果如所云。遂为今长宁阡。”
因此,我们不难知道魏了翁父亲的墓地是在长宁阡。
从资中风水家王直夫与魏了翁的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些端倪。王直夫道:“子未有室,居子之先庐,被山带江,其上有山,与马鞍之朝向若相似,然隈支为巽己峰,实当其前,傥知之乎?”原来,隈支山在白鹤书院的西北方向,这与魏了翁的《书鹤山书院始末》里所叙述的,“面前隈支一峰”与“隈支中峰,复屹立其前,如有巨人端士色授面承欤”,记载完全一致。
由此,魏了翁的鹤山书院原址应该在其父亲的墓地长宁阡附近、隈支山之下的白鹤岗阜。魏了翁是这样描叙其地形的,“其地平袤,衡广二百尺,纵数里。无复侧峻凹凸,殆天閟而地藏者”。
但是,白鹤岗阜、长宁阡、隈支山又在哪里呢?
魏了翁有诗《自长宁阡过灵泉兄墓爇黄经从隈支以归》,“晨策犯层巅,危如峭壁缘。溪明人在地,路绝马行天。松倚露云立,稻依霜雨眠。不知岁年晚,抚事亦悠然。”此诗里的灵泉兄是其同产长兄高载,葬于长宁阡。高载知灵泉县(今成都龙泉驿区)时,“会以母丧,自伤不得侍养,曰:‘吾何以生为也!’哀毁而卒。”据魏了翁《知灵泉县奉议郎致仕高君载行状》,其时,长宁阡位于“眉州丹棱县长宁乡仙水里乾山之原”。
隈支山,“盖居一县之最高峰,故县人亦罕至其地。”年,鹤山镇蒲砚村出土明朝奉直大夫孙礼的墓志铭,中有“改葬葨芝山”,“葨芝山”即“隈支山”。“葨芝山”今名“玉芝山”,山顶在鹤山街道的樱桃村,山顶海拔.3米,为县城南面最高峰。
经田野调查寻访,玉芝山上有古代石台阶柱遗存,此峰雄踞群山之上,视野辽阔,疑其是魏了翁文中的“烽燧故基”,即李唐时为防止西南夷入侵蒲江而修筑的望敌之所。玉芝山其下,为一方小水库,称“青年水库”。该水库位始建于年,次年竣工。水库蓄水处地势平坦,与魏了翁口中所说的“其地平袤”甚为吻合。水库前,一为电视塔台所在山峰,一为三锅桩,中为玉芝山矗立,难道这不就是鹤山先生所云“隈支中峰,复屹立其前”吗?!。水库之右为一山岗,孤立横亘于侧,其上平整,周遭岩石坚实,盖鹤山先生所云“白鹤岗阜”欤?山岗之下,有古道一条,蜿蜒崎岖而下经干岩腔可抵山下。以前,人们必经此道方可到达青年水库。这条古道,或为年前魏了翁与学子们前往书院的山间小道。
位于鹤山街道樱桃村四组的青年水库组图
结合魏了翁文中的鹤山书院的结构,基本可以复原宋代蒲江鹤山书院的布局:白鹤岗阜下,依次为鹤山书院前中后三堂、师立斋、书舫、南北窗、藏书楼尊经阁、事心堂,游息之池圃,其后为可凭高瞰虚之愿丰亭。
朱子云:“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先贤魏了翁创办的鹤山书院开启蒲江“乡党之学”的先河,不仅是蒲江历史上第一所书院,而且也是全国各地鹤山书院之本源。今天,传承、保护、开发宋代蒲江鹤山书院遗址意义重大。
二、明清蒲江鹤山书院遗址
明清蒲江鹤山书院,位于蒲江县鹤山街道了翁社区蒲江中学之白鹤山果园内,地理位置北纬约30°12′28.7″、东经°30′24.5″,海拔约米。
宋末元初,汉蒙战争在四川地区延绵半个世纪,杀戮频繁,社会残破,经济衰败,许多学者大举远徙,侨居东南。魏了翁创办的蒲江鹤山书院荡然无存,隐居苏州的魏了翁曾孙魏起说:“今天下学校并兴,凡儒先之所经历,往往列于学官,而我先世鹤山书院者,临邛之灌莽莫之剪治,其侨诸靖州者存亦亡几。”
明宪宗成化六年(),蒲江知县邵有良查访书院旧址时,“询诸父老,曰不知也;询诸群吏,曰不知也;询诸乡大夫,曰不知也”,可谓一问三不知。直到次年三月,“有民姓任者引而指之”,说原来的书院在“治北一里许”的山顶上。经过查看,“基址犹在,磉砌仅存,墨池方丈许”。邵有良由此便确定这就是当时书院“古迹”,并“命工筑室以新之”,“环墙以周之”,并撰《重修鹤山书院记》,重建之鹤山书院址在原蒲江中学果园处。正德十二年(),御史卢雍重修鹤山书院,以祀了翁。明末,书院被焚烧而化为灰烬。
乾隆《蒲江县志》关于“鹤山书院”的记载
清朝雍正二年(),增魏了翁祔飨文庙。雍正四年(),蒲江县令陈崑琇重修鹤山书院。随后,书院“延陋不葺”,“草蔓幽蹊荆罗”,“日就倾圮”,成废址。乾隆初,书院的“坠椽颓柱”被运往县城改建文昌宫。乾隆十四年(),蒲江知县赵珺探访书院旧址,撰《鹤山书院碑记》,希望“后之君子踵而新之,使文靖遗泽亘古常昭,蒲之人士得趋正学,则礼仪之风于复古。”乾隆五十二年(),蒲江知县纪曾荫倡议“重修书院以光旧制”,设计“洗墨池、鹤山祠、讲堂、书屋、学舍、山门”次第布局。乾隆五十五年(),书院初步落成,纪曾荫撰《重修鹤山书院碑记》。嘉庆十七年()、同治六年(),蒲江知县魏守诚、林振禧分别对登山石阶余级进行培修。书院石坊山门镌“魏氏故里”横额,坊柱有一对联:“为国忠贞二十余疏传信史,名家理学九经要义迈鸿儒”。山项书院为三重殿宇式木结构建筑,正厅龛台上设“魏文靖公鹤山先生”牌位。书院前立一屏墙,正面有纪曾荫于乾隆五十七年()手书、每字3尺余见方的“鹤山书院”四大字,背面刻十六字四言诗:“鹤山苍苍,蒲水泱泱,先生之德,山高水长”。旧时,书院的“文靖洗墨”、“白鹤书堂”分为“蒲江八景”之一。
清代鹤山书院壁墙
清代鹤山书院山长可考者有:潘成禧、陈怀仁、赵廷澍、王宗陶、彭廷飏、钟殿华、李寿堂、解璜、彭体元、陈桂智、徐元善、陈家镇、王汉昭、戴履中、李万钟。光绪《蒲江县志》云:“鹤山书院声振一时,而名垂后世,固非他学可比也!”
光绪三十年()清廷废除科举制度,举办新学,书院走向没落。是年,蒲江县高等小学堂建立,校址在县衙署侧考棚。年中华民国建立,蒲江县高等小学堂迁到鹤山书院旧址,改名为蒲江县高等小学校。年,蒲江县高等小学校迁入县城文庙。年,因蒲江县小学毕业生各奔成都、邛崃、眉山等地就读中学不便,遂将原鹤山书院改办为蒲江县立初级中学校。
乾隆时的蒲江鹤山书院图
民国时的蒲江鹤山书院图
年,学校改名为四川省蒲江县初级中学校。年,新校舍建成,学校迁至鹤山书院山麓,即今蒲江中学校址,书院原址辟为学校果园。年秋,蒲江中学迁往城西南新校园。
孔子曰:“逝者如斯夫”,虽“哲人已萎”,鹤山蒲水却青绿依然,先生之风如山高水长。八百载悠悠而下,南宋以降鹤山书院为国家培养大批杰出人才,鹤山之学源远流长,泽被后世。
蒲江中学思贤阁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