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彦波现实版李达康,多次在工地晕倒,
2023/5/21 来源:不详北京中科皮肤病医院 http://m.39.net/pf/a_5112767.html
引言
年的春节刚刚过去没多久,上千名大同市民在和阳门的广场上,这些人拉着横幅,举着照片,共同请愿:“耿市长回来!”
而这个耿市长,便是在大同担任了五年市长的耿彦波。而他雷厉风行、脾气暴烈的性格,也被人们称作现实版“李达康”。
图
市民拉横幅挽留耿彦波
01耿彦波的从政之路
耿彦波于年11月出生于山西省和顺县,他的家庭是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按照他本人的说法,他祖上世世代代都是在靠种田为生。虽然父亲曾经担任过当地的村支书,但也只是一个本本分分的农民。
年8月,耿彦波正式参加工作。虽然只是在和顺县委通讯组担任干事,但他并没有放弃前进的步伐。之后,他先后担任晋中地区团委干事、晋中对台办干事。
年,耿彦波以第二名的好成绩考入山西大学干修班,在中文系就读。对于这次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耿彦波非常珍惜。在这两年读书期间,他勤奋刻苦,每天天不亮便抱着厚厚一摞书来到图书馆学习,一直到深夜才归来。
两年学习期满后,耿彦波也成为当时为数不多的高学历人才。年,耿彦波来到灵石县担任县长,而他雷厉风行、能吃苦、办实事的处事风格便逐渐显露出来。
图
耿彦波照片
刚刚上任之后,这位仅36岁的耿彦波便作出让人们震惊的决定:投资五千万重修王家大院。当时,灵石县每年的财政收入还不到一个亿,而重修王家大院需要耗费他们大半年的财政收入。许多人认为他的想法有些不切实际,甚至还有人称他是“疯子”。
面对众多人的质疑和反对,耿彦波依旧坚持自己的决定。在他看来,王家大院不仅是重要的旅游文化资源,更是一个聚宝盆。此后,他每次外出都会将自己编写的那本《王家大院》带在身边,每次外出都要宣传。
即便如此,耿彦波还是在这一片反对的声音下日以继夜的工作。多年后,这个倾注了他无数心血的王家大院终于竣工了。
年,太原举行了第七届中国民居会议,全中国乃至外地的专家都在这里聚集。会议期间,灵石县宣传部长主动邀请这些专家参观王家大院。
图
王家大院
一位古建专家回忆道:“王家大院之所以能声名鹊起,和这次会议有很大关系。在我们看来,修建王家大院是耿彦波最成功的项目,这才叫原汁原味,基本上没动。”
对于文化古建的热衷和喜爱,耿彦波从来不避讳。正所谓“地下文物看陕西,地上文物看山西。”从数量上看,山西古建筑一共处,占据全国总数的百分之十,是全国古建最多的省份,文化古迹更是数不胜数。
在接受采访时,他曾这么说:
“传统文化不能只存在历史典籍中,还应该体现在文物上。保护文物是自己的使命。按照自己一个官员的身份来看,这些文物是有价值的,这些文化是可持续发展的,是可以共享的。”
与此同时,他还顶着巨大的压力在工地第一线出入,斥巨资治理汾河水患,解决了困扰人们的水灾祸患。
如今,王家大院已经是国家4A级景区,每天要接待数万人的游客,而旅游业成为灵石县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每年为灵石县带来近元的财政收入,也因此成为灵石县对外宣传的重要名片。
图
耿彦波在视察工作
年3月,耿彦波离开灵石县,来到榆次县任职。在他即将从灵石离开之际,王家大院在当地的经济效益还没有显露出来。得知他要离开,有人特地拿出三个花圈为他送行。
此时,当初反对王家大院的这些人回过头重新看,纷纷感谢当初耿彦波的高瞻远瞩,当初为他送花圈的人也后悔不迭。要是没有耿彦波,也不会有今天灵石的迅速发展。
刚刚在榆次走马上任没多久,耿彦波再次让人们大开眼界。这一次,他决定将榆次的重要地标建筑凌云大厦炸毁。
当时,所有的人都想不通他的举动。但是在耿彦波看来,这个所谓的现代地标建筑只是个路障,没有任何的文化底蕴。将这个建筑炸毁后,耿彦波将常家庄园和榆次老城重新整合,也有了后来的榆次古城。
图
耿彦波
之后,他又对当地进行了一系列改造,改造后的结果,也让当地的百姓傻眼了:昔日的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昔日的臭水沟变成了公园;原来的土房子变成套房;又窄又小的土路变成宽阔的大马路,甚至连空气都变得清新自然。
而“榆次老城”也成为当地财政发展的重要目标,每年会接待上千万的游客,为当地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02耿彦波在大同的五年
年,耿彦波就任大同市市长。而他在任的这五年,也成为他从政生涯中最重要的五年。刚刚上任之际,当地人也对他有所耳闻。不管他走在哪里,总会拆到哪里,也因此有了一个颇有讽刺意味的外号“耿拆拆”。
而这次上任,他会不会有大动作呢?虽然耿彦波虽然有着超前的眼光和作为,当他此次就任大同市长面对质疑声仍旧不小。
图
耿彦波在大同
大同虽然有着悠久的历史,北魏曾经在这里定都,明清时期是重要的军事重镇,境内的文物古迹众多。在众多的光环背后,人们只知道大同市全国的“煤都”。
新中国成立后,大同境内挖出了将近25亿吨的煤炭等资源,先后以低廉的价格销售到全国各地,支援了各个省份的建设。
但大同因煤而起,也因煤而衰,成为了大同继续发展的桎梏。经过常年的煤炭的资源开采,大同的资源早就面临枯竭,而当地的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空气质量差,交通和住房拥挤不堪。用三个字形容就是“脏、乱、差”,甚至连一个像样的城区都没有。
耿彦波上任后,清醒地看到了这些问题。但是他也意识到,大同不仅有煤炭资源,更有别的城市没有的文化资源。这里有云冈石窟、有古城遗址、华严寺、悬空寺。
年,国家公布了首批24座历史文化名城,大同则仅仅位于北京承德之后,位于第三。如果加以充分利用,大同会恢复往日的荣光。
图
修复期的大同古城墙及大片棚户区
在经过一番调研后,耿彦波提出了“一轴双城”的发展思路。其实,一轴双城的思路并非他首创,而是源于梁思成为了北京城的设计思路:完整保护古城,另外发展新城。在大同,耿彦波则提出以御河为轴线,西边修复古城,东边建设新区。
因此,大同要打造文化牌、崭新路、特色城,为将来的文化产业构筑基石。此举虽然过程艰难,但功在当下,利在千秋。
而耿彦波正在大刀阔斧对大同进行规划建设时,而其中的居民安置问题、拆迁问题、城市建设问题、城中村拆迁问题等一一摆在耿彦波面前。他丝毫不敢怠慢,为此日夜奔忙。
为了防止有开发商捣鬼。每天早上五点,耿彦波便起床,亲自来到工地,每天大部分的时间都在现场,脚上的一双皮鞋常常落满灰尘。直到半夜十一点甚至凌晨一两点,他才恋恋不舍的结束工作,平均每天睡眠只有五个小时。
图
耿彦波在工地视察
有当地市民打趣道:“耿市长的鞋可比我还脏还旧。”为此,当地市民还人均众筹一元给这位市长送鞋。
每天的一日三餐也很简单,早餐最多在路边买个烧饼或者两根油条,午餐常常是一碗当地的刀削面。由于长期缺乏营养,耿彦波的身体看上去异常消瘦。
发烧了,他用冷水简单洗把脸继续工作。常年的奔波和操劳让他落下病根。在一次颁奖晚会上,余秋雨曾经说:“耿彦波曾经在大同工地上晕倒过八次。”
在医院做完手术后,医生要求他必须静养二十天。但到了第四天,他便消失不见,继续在工地上操劳。他时常带着几十名干部现场办公,一边发现问题,一边解决问题,而这期间的距离有16公里。
对于他日夜奔波,耿彦波的妻子不止一次抱怨:“你昨天晚上几点回家的,你的身体还要不要了,你这条命还要不要了!”虽然言语中抱怨,但满满都是心疼。但面对妻子,一向在外严厉的他只能心虚地保证:“明天一定早点回家。”
图
耿彦波在工地上
在接受采访时,耿彦波说道:“我本来可以不必这么辛苦,我岂不知如何才能既清闲又出政绩吗。但我不想这么做,只要踏踏实实为老百姓多做实事。”
03耿彦波离任时,上万市民跪地请愿
官场中讲究圆融,但耿彦波却直来直去。面对问题,他从来都是直言不讳,一些干部经常被他骂得狗血淋头。
有次,大同开源街的电线杆子没有一步到位,耿彦波生气地随手拿起矿泉水瓶子朝着这个包工头的头上砸道:“你这是想花大同的两次钱吗?”
一次,耿彦波发现工程质量不合格,直接抓住施工人员的胸口,质问道:“你这是在糊弄谁?”说完,直接把水泥甩过去。
图
耿彦波和群众在一起
对于“耿式速度”,耿彦波是这么解释的:
“我还有多少时间在大同呢,大同就这次机会了,冲上去就冲上去,冲不上去历史就不会给大同多少机会了。”
在他的战略思路中,不仅有“变”还有“守”。耿彦波强调要对古城进行整体保护,其中包括周围环境,而他在其中表现出的谨慎和固执让人吃惊。
他对于大同所有古建筑的修复,都按照史料记载,在严格的考古论证基础上进行,必须要保持原来的形制、材料、结构和工艺。
在他主持古城墙的修复过程中,耿彦波以年法国探险家拍摄的老照片作为蓝本,要求所有城墙上的城砖必须由老艺人手工烧制,石浮刻雕必须要人工打磨。
图
修复后的大同古城墙
多年前,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记载了云冈石窟前“山堂水殿,烟寺相望,林渊锦镜,缀目远眺。”而在元岗石窟山堂水殿的修复过程中,他完全按照史书记载修复。
在华严寺的复建过程中,他也是按照碑文中的文献,小心翼翼地力求一丝不苟。为了保证工程的质量,他长期在工地上往返,起屋架梁,雕梁画栋,他都亲自过目。
而当地城中村中有大量的自建房,在这里居住的大多数是没有经济能力的老人,要考虑他们的安置问题。此外,还有为了安置款扯皮的市民、消极怠工的官员、长期在官僚体制下生存的商人......而这些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如意小算盘。
在改造过程中,有的官员向耿彦波抱怨自己的难处。当着所有人的面,耿彦波直接声称:“你这样的态度不行,给你两天时间,直接辞职算了!”
图
大同云冈石窟
遇到一些对工程敷衍了事的人,耿彦波直接对这些人说:“你这人一肚子坏水,把钱给我拿回来,不给你干!”
在当地政府门口,时常会有一些走投无路的百姓。这些人每次一看到耿彦波,就像抓住救命稻草一般是诉说自己难处和困难。每到这时,耿彦波都会认真倾听老百姓的心声,尽自己所能解决他们的困难。
而正是耿彦波在决策过程、实施过程中能一直坚持下来,大同正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扩建的新道路改善了当地交通;新修建的博物馆和美术馆丰富了市民的精神生活;历史建筑和复兴工程顺利推行;曾经乌烟瘴气的天空换成了碧水蓝天......
在短短五年时间里,耿彦波做出了别人不敢想也不敢做的事,造就了大同此前没有出现过的繁荣景象。
图
耿彦波
当然,这些变化不仅仅是耿彦波一个人的功劳。在城市转型中,自然也伴随着阵痛。但千千万万的大同市民一同度过了这段艰难时期,共同打造了今日的繁荣。
而耿彦波勤政爱民和城市的变化,也让百姓对这位特殊的市长发生了改观。原本具有讽刺意味的“耿拆拆”这个称呼,不仅没了当初的嘲讽意味,更多的是亲近。
曾有当地的一位市民向记者表示:“我们大同有九成的市民都是耿市长的,但只担心两件事:第一是怕耿市长累垮了;二是担心耿市长被调走。”
正如耿彦波所言,历史不会留给大同更多时间了。年,就在他在大同就任第五年,一纸调令下来,他担任太原市副书记、市长。
图
上万市民请愿
此时,他原本计划的那些工程还没有结束,他原先许多美好的愿景还没有完成。就在他从大同调离的当天,当地上万市民自发组织起来,为这位市长送行,他们高喊着:“耿市长,不要走!”甚至有的市民直接跪在地上,只希望这位市长不要离开。
坐在离开的车上,耿彦波看着这些为他践行的百姓们,没有说什么。在环视了这座城市一圈后,一向紧皱眉头的他默默在车里流下两行热泪。也许是不舍,也许是感动......
04从太原市长到他卸任
曾经有人这么评价耿彦波为官员时期的政绩:
“在大同,他五年修了别人五十年都修不出来的路;在太原,他在两年多时间里就干了别人二十年干的事情,当然,他也用七年时间花了别人七十年花的钱。”
年初春,耿彦刚来到太原任职的第九天,太原市政府便发布了《关于严厉查处违法用地违法建设的紧急通告》,严禁销售小产权房屋,这些都是耿彦波制定的新规矩。
图
大同离任时落泪
来到太原后,耿彦波的第二个大手笔便是向城中村这一顽疾开刀。年,太原市依照“政府主导,规划引领、整村拆除、安置优先”的原则,扎实推进城中村改造工作。但凡是被列为被拆除的村,一旦启动超前计划,当年必须要拆完。
在整个施工过程中,耿彦波亲力亲为,忙得脚不沾地,在太原的各个工地上辗转,生怕房屋的质量出现问题。他最大的愿望就是:“让老百姓安心住进去,宜居、乐居、乐居。”
在他就任太原市长期间,耿彦波对太原多个城中村改造,对多年的太原古县城进行了改造。
位于太原西南的泰山龙泉寺作为山西文物景点工程,也在修复的范围内。年,太原龙泉寺文物修复工程,主要包括东坪新寺、唐舍利塔、望都阁的新建。
图
耿市长
正如在大同一样,耿彦波时常会来到龙泉寺现场办公。根据龙泉寺参与工程的人员表示:“短短一个星期内他便来过现场两次,他对佛像的颜色、台阶的数量等都有要求。”
此外,他还一手推动了多公里的立体化快速交通体系。在短短一年时间里,太原开始建设17个立交桥、太原搬迁了25万人、两条地铁线、七条地下快速通道都在筹建.....
在他任职期间,太原变得越来越好了,而他也一天比一天憔悴。年,为老百姓奋斗了大半生的耿彦波辞职退休。这一年,他刚满60岁。
虽然耿彦波已经退休,但他总是闲不下来,时常会来到自己一手主持的景点考察参观。在公交车上,在大街上,很多市民常常会看到他的身影。
图
耿彦波市长在暴雨中
从灵石到榆次,从大同到太原,耿彦波在岗位上兢兢业业,穿着一双旧皮鞋丈量了城市的每一寸土地,曾亲自过问和批示过农民工子女的上学问题,曾经在暴雨中现身。
而他的口碑和称呼也从当初的“耿拆拆”“耿指倒”,逐渐成为“耿市长”“耿黄牛”“耿菩萨”。他也无愧于党和国家,无愧于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