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串摇曳在历史烟云中美丽的风铃记云
2023/4/13 来源:不详一串摇曳在历史烟云中美丽的风铃
--记云阳镇老城村
刘洁
走进一座老城,最能打动人心的是什么,是她的历史,是她那可以触摸的故事。千年人文荟萃的老城村,正成为云阳撩人心弦的一方乡愁之地。
云阳老城村,高楼林立,车水马龙,商贾云集,熙攘繁华,早已难觅旧时清静、安谧的老城踪影,留在脑海中的也只剩下孩提时的追忆。重拾起历史碎片,方能些许勾勒出那一幅幅似清晰又模糊的画面和场景。我喜欢漫步云阳古城,寻找历史留给我们的沧桑感,寻找它们房檐上古老的花纹瓦当,绽露着岁月的沧桑,颓废风蚀的石墙,尘封历史的景总是让人想起它昔日的繁华,想起烽烟弥漫的年代,想起绝代风流的人们,让我们回忆一下古城云阳悠悠的岁月。
云阳镇新街
云阳镇历史悠久,春秋五霸时期,楚文公修雉城,启拓封疆;战国七雄时期,申王迁城邑,始为军镇,夏属豫州,商属谢国,后再属秦,一度属韩,秦置雉县,明成化12年设县衙,汉代设云阳关、南北隋唐、五代宋金,置云阳县,明洪武年,设三鸦路,巡检监司,有千余年县治建制史。民国三年,南阳废县,属豫南道,翌年改为汝阳道,民国十六年,汝南道废,直属河南,北扼汝洛、南控荆襄,九省通衢,占尽宛北膏腴之地,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堪称璀璨的“宛北明珠”。
听老辈人讲,古云阳城,沿街满布的都是大小的巷陌,屋宇鳞次栉比,茶坊、酒肆、脚店、肉铺、公廨等,星罗棋布,每间铺前悬挂市招旗帜,招揽生意。此外,医药门诊,马蹄修理、看相算命、修面整容,各行各业,应有尽有。街市行人,摩肩接踵,川流不息,做生意的商贾,看街景的士绅,骑马的官吏,叫卖的小贩,乘坐轿子的大家眷属,身负背篓的行脚僧人,酒楼狂饮的豪门子弟,问路的外乡游客,听说书的街巷小儿,行乞的残疾老人,男女老幼,士农工商,三教九流,形形色色。老城的人在街衢巷陌低矮的坞墙黑瓦下,平静的生活着,一辈辈一代代,在平静的主调中踏着喜怒哀乐的节奏,繁衍生存……
老县城街道(资料照片)
我想回到那个久远的朝代,去触摸它的沧桑,让旧日的文人墨客、军屯城楼、戏曲花脸……一一再现,在细雨中,撑一把雨伞,着一身古装,走遍古城的大小角落,去那戏楼品茗对弈,去气势恢宏的城门看军人舞枪弄棒、去品尝诱人的美酒。光阴流转,可怎么转都转不回从前。时光跨越千年,文化伴随着这座城池历经风雨无数,起起落落,但繁华从未消失。红墙灰瓦上演绎了多少悲欢,镌刻了几载辉煌?那些说不完的故事,道不尽的沧桑,都已封存在历史的沟壑之中。看吧,昔日城墙保民安,如今寻根何处有,今天追忆云阳老城,一城一池一古迹皆道来。
位于南召县云阳镇中心地带的老城村,年入选国家传统村落。老城村其实就是云阳镇老城区。云阳镇是最早的南召县城,年11月南召县解放,县城迁移李青店,旧邑改为云阳镇。老城村带有浓厚的古城色彩,古城内有三条街道,城外有古城墙、古护城河、拦马寨等五道防线,老城为古南召县城首府,新中国成立后改名为老城村。老城村巷道交错、院落毗邻,保留着大量的“二进制”的清代民居,属于典型的小型四合院。如今,传统的小四合院被重修的现代民居遮掩,只有深巷小道里时不时出现的青瓦土坯墙,证明着这座小村的古老与沧桑,只有堆砌在墙边的十几块大青砖,成为老城墙最后的印记。
老城砖
云阳镇老城村在古代是一座城池,有文字记载已有的两千多年的历史,古时的云阳城在县衙四周,城址岿然,分为东、南、西三座城门,东曰文德门,西曰丛桂门,南曰宣化门。始建于明代成化年间,由南阳知府正式批准南召县兴建城垣,知县倪汤和继任刘汝贵负责,全城总动员,县丞张舆邦、主簿赵峨、典史陈时善分头督办。
据老人们口语相传,建成后的云阳城垣周围五里,高三丈,有楼城门三座,城墙外围用条石和块石堆砌,中间填有夯土,高大结实,东南西三向有城楼,并筑有瓮城,北面城墙依山而筑,易守难攻,门楼为木构建筑,城门为拱形结构,由规整的块石砌筑,城墙上有贯通东南西门的马道,城内街巷弯曲迂四,曲径相通,利于巷战,四围砌以深壕,壕阔二丈,深一丈,作为护城河,可以抗匪患,保境宁,拒洪涝。
护城河旧址
当时的城门建筑十分讲究,每道城门两侧都有一对石狮,门内有回廊庭院,门头为名人题写的牌匾。城门乌瓦粉墙,飞檐翘首,气势宏伟壮观!那是这样评价的:“城完而坚,鹿山为轮,面河为堑,树屏翰,拥金汤。不劳而功多,不费而惠广,忽亟而事成,殆亦百城之冠也。
西城门楼古时叫文德门,也叫迎秀门,在孔庙(现在云阳一小)西墙约10米范围处,城门前一条护城壕沟,现在全部盖成民宅,城墙城门楼和护城壕沟早已烟消云散,现在这个地方还能看见昔日的护城河栏一小截残存的石栏柱露在混凝土水泥地面上。古代西门便于秀才们进出南召县儒学孔庙,故取名“迎秀门”。文德门与孔庙棂星门相对。“其文德曰者,盖取大河巽水入宫并文星大德相拱向也。”
东城门在古城徨庙以东10米,前面是一条护城壕沟,也就是现在的沙沟桥,现在城徨庙戏楼正在重修,这里所有城门楼也全部成了民宅,在一逼窄的小胡同里还能看见一截古城根基石垒。古时最热闹的地方便是东城门,高大的青石砖雕门楼,飞檐翘角。这里是县城戏班的演出场所,简称戏院,能容纳及千人观看演出,人山人海,热闹非凡。城隍庙戏楼也非常热闹,舞台是观众进门的上方,楼下观众大厅整齐地摆放着木制长靠椅。楼上左右三方是四仙桌、椅,观戏时,观众围着四仙桌三方,边看演出便吃起花生、瓜子来,不时还看到跑堂的人向桌边观众甩起热毛巾和倒茶水。每当戏班演出时,会馆内的锣鼓声和场外街道上的买馄饨、卖花生瓜子、卖香烟、花生糖、笔杆糖的吆喝声此起彼伏,给古代暮色下的云阳古城添加了繁华的景象。南城门在去云阳镇中上学路一个下坡处,现在古建筑荡然无存,在此处东西走向的西处还能隐隐看出一道古代的护城壕沟,古时这里人烟稀少,再往南门而去,田园甚多。每当四乡民众进南石庙烧香这里是必经去处。
戏班演出
古云阳城我没有见过,却从历史中寻觅到它遗落的身影,感受到它的厚重与挺拔,千年前从这里飘过的烟云,仿佛又从眼前拂过,一样的飘忽不定,一样的来去无踪,那土炮鸣镝的声音远去了,城墙消失了,城楼也坍塌了。但我想,曾经作为古城最骄傲的历史文化符号,消失得一丝痕迹都没有留下,它那数以万计的砖块,如今又散落在何方?在这里,我不止在一处看见那些被遗弃的“城墙砖”,静静地卷曲在民居的围墙,铺砌在古巷的檐头,挤压在老屋的天井边……这些砖,灰褐色,时过景迁数百载,那些布满历史岁月符号的“城墙砖”,仿佛还弥漫着当年的硝烟气味……曾经的古城池现今只剩下断块石砖了。千年前繁华沧桑,如今也被“历史风沙”侵袭得,只剩下破旧败的沧桑。我无法从这些寥寥的残留物构思出古城昔日的雄伟,只能透过一处处的古遗址幻想出古城昔日的模样,只能从今天古装戏里看到类似的景象。
老城村除了有东南西三处古城门楼,还有孔庙,楚王行宫,古县衙,马道驿站,城徨庙戏楼,中原笫一道教胜地兴阳观等名胜古迹。粉墙碧瓦间掩映竹树,山岚含黛间云岫横亘,烟波丘壑间霞霭蒸腾,山青水秀间景色宜人,是云阳第一佳丽之地。这自然风光粉黛不施却天生丽质的老城村,就勾得八方游客,离乡游子,骚人迁客到此一扫胸中积垢块垒,流连忘返。
楚王行宫
楚王行宫,如今是南召县云阳镇第一小学所在地,也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惟一—处楚王行宫遗址。据石碑记载:文庙原为“世传楚王行宫”,楚襄王出巡阅边时,曾路过云阳住宿,建“行宫”一座,故名“楚王行宫”。校园内遗存的碑文云:“按南阳春秋时并入于楚,云阳关、北有鲁阳关,关门四周又有关庄寨、太子山寨、九里山寨、罗圈寨等关城拱卫,使这座行宫处在雄关卫护之中。文献记载,楚王在这里与周边各国之君开展了一系列“武城会盟”活动。
云阳孔庙位于云阳镇老城村西城门,为南召县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现存建筑有照壁、戟门3间、东西庑各8间、明伦堂5间、配殿3间,另有碑碣5通,古柏树2棵,古柏颀长、挺拔,枝冠凝重、秀雅。据传,这两棵柏树是楚王与他的妃子在行宫建成伊始便栽下的,顽强地生存了多年。伴池、状元桥等,房屋均为硬山式建筑。明成化十三年(年)知县张珙创建;正德八年(年),知县李玺重修;历经明代嘉靖,清代雍正、乾隆等重修续建,至乾隆十一年(年)学宫修建完备。照壁西一米处,耸立着一幢“下马碑”,上面镌刻着“文武官员军民人等至此下马”十二个大字。解放前为县立中学校院,今为云阳第一小学校址。
下马碑
兴阳观原名南石庙,位于云阳镇老城村南城门一华里处。庙观三面环山,一方临水,碧瓦红墙,森严威整,是宛洛大道上的著名道观。兴阳观始建于宋,兴盛于明、清。现存的八大古迹、十大胜景,包括南天门、朝天阁、灵霄宝殿、仙人桥、老母洞、地府世界、无极宫、太清宫、阎罗宝殿、太和宫、关公殿、八仙过海、包公祠、文公堂、二十四寺等经过南召道教协会孟兴坤磨腰洞会长及前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已建成规模,现正在成为香客游人避暑疗养、游览观光之胜地。现有房屋百余间,神像二百余尊,是目前中国最大的土地神庙。
云阳兴阳观山门
云阳城隍庙戏楼位于老城村东城门处。已经风风雨雨数百年了,已成为为数不多的古建筑。《后汉书》记录西汉召信臣曾为河南南阳太守,且皆有善政,使人民得以休养生息,安居乐业,故南阳人为之语曰:“前有召父,后有杜母。”后因以“召父杜母”,为颂扬地方官政绩的套语。据传说召信臣就是南召县城隍庙的城隍神,古代庙院香烟缭绕,笙歌起伏,庙对面的戏楼上已是粉墨登场,弦板锵锵,锣鼓喧天,丝竹盈耳,多少波澜壮阔、哀婉缠绵、忠孝节义的故事在这里讲述,剧情曲折婉转,演员水袖轻舞,观众如痴如醉。传说古时的云阳城隍庙,坐北向南,二进一天井一拜亭,格局宏伟,庄严肃穆,天井两边壁上灰塑龙腾虎跃,气势威武。云阳城隍庙正殿悬挂“正气浩然”乌底金字牌匾,神龛中的城隍老爷、城隍夫人和执笔判官塑像赫赫端庄。一迈进门槛,满是青脸獠牙、森然欲搏人的塑像,简直是鬼的世界,庙前堂的右厢,有个瘦挑身材、瞠目吐气,头戴长形帽,手执木牌,人称保长公的塑像,似欲拘死囚。天井中置拜堂,两廊排列牛头马脸,狰狞凶煞。后殿祀奉威仪凛凛的城隍爷,两旁站着神态各异的十八司官,个个铁板着脸,冷酷无情。城隍庙门楼内侧悬吊着一个特制算盘。每当更深夜静,庙里会传出“嘀嘀嗒嗒”拨动算珠子的响声。据说这是城隍爷在“秋后算账”,对人们生前的是非善恶功过,一笔一笔地算个明白。蓦然回头,仿佛看到一张乌漆墨黑的大算盘仄压下来,逼得喘不过气。来到这儿的人,无论你做过什么事情,都逃不过城隍爷的眼睛。只有心中无愧的人,才敢坦然面对城隍爷的眼睛。
城隍爷神像
马道驿站在现在云阳二高中和城徨庙戏楼夹缝中有一条街道,叫大马道,是古时的驿站,旧时供传递公文的人中途休息、换马的地方,主要走的人马是传递政府文书和信笺的驿使,称为驿站。古时有驿馆,有掌管驿站的官员驿丞。马道驿站从明兴起,经历明、清、民国,长达八百年的历史,可以说是云阳镇少有的古街道。现在成了居民生活的街道,路两边的店铺,商贾行人,往来穿梭,熙熙攘攘,一派繁荣景色。
县衙是要素完整、功能齐备的行政单位,下面离群众最近,向上又联系州省,在治国安邦中十分关键,自古有“郡县治,天下安”的说法。南召县云阳二高就是古代南召县衙所在地,据传说,南召古县衙如同天下所有县衙一样,有照壁、头门、仪门、衙院、大堂、二堂及三堂等,堂中央明镜高悬,县官高高在上,坐在审案台上,黑漆公案上放有文房四宝、印盒、惊堂木及发令签等审案用物。师爷坐在左侧,撰写着案件,堂上还有县尉,师爷,皂吏,捕头等,两侧摆放着堂鼓、仪仗及刑具等,击鼓鸣冤者和被控诉者下跪在地,等待着县官公正廉明的断案,与电影里如出一辙。这巍峨森严的大堂,就是昔日知县问百姓疾苦,审疑难案件,捕杀盗奸淫,方寸之间,精心治县为民,公检法司齐备,让人深生敬意。走在校园里,看着操场上奔跑的学生,听着教室里的朗朗读书声,不禁感慨万千:昔日南召的县衙策源地,今天依然被用来教化人心。这是巧合,还是有着更深的涵义?
县衙升堂
老城村赏心悦目的美景让游人心旌荡漾,怔怔望着此情此景,微风拂衣,浑然不觉心在何处,身为何物。哉乎,风物醉人,人已醉矣。
云阳镇老城社区两委班子在党支部书记丁福中同志带领下,以党的建设高质量推动老城村全面振兴,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提升旅游产业,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围绕建设“宜居,宜业,宜游”新目标,坚持党建引领,抓重点,补短板,强基础,构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体制机制,完成云阳镇党委政府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丁福中同志讲,进一步创新思路,增添举措,坚持把旅游产业作为振兴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来抓,把孔庙,楚王行宫,古县衙,马道驿站,城徨庙戏楼,中原笫一道教胜地兴阳观等名胜古迹作为旅游链接,以游客为中心,围绕游客“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需求,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旅游功能,进一步挖掘和打造历史、人文景观,云阳古城特色的旅游产品,着力打造旅游精品线。
老城社区准备打造仿古文化一条街,改造后的老街将连成一体,与的古色古香古建筑交相辉映,构成一条具有老城村特色的仿古文化特色街区,穿越时空返程历史,向老城人民展示一个飞檐粉壁,古朴典雅,具有浓郁古韵味的街道,让云阳老城村像一位雍容典雅的女子,让她从厚重的历史卷册中翩然而来,带着古朴的庄重,带着富丽的色彩,带着传统书卷呎儿,悠然而立,栖息在这古韵十足的小城,于青山绿水间涂一抹艳丽,在烟雨如画中添一缕柔情。
把美丽乡村建设与旅游突破带动三产发展紧密结合,打造老城美食一条街,叫响云阳传统美食品牌,为乡亲们增加一个大饱口福的佳处,为老城村增加一个人气旺盛的地标,为外地客人增加一个了解云阳美食文化,传播云阳味道的繁华地带。云阳有很多特色美食,这些美食是历代传承的结晶,代表浓郁的地方文化和独特风情,应该传承和发扬光大,努力让美丽的历史古迹资源转化成美丽经济,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老城社区党支部书记丁福中
丁福中同志讲,一如既往地加大产业扶贫和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努力增加贫困群众收入,着力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为老城村的长远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在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上下功夫。”脱贫攻坚业已成,乡村振兴起航程,我们要抓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工作,让老百姓享受到真金白银的实惠里,让老百姓真真实实享受国家发展的福利,老城村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古城悠悠、巷陌沧桑,岁月淘洗后的繁华记忆。时至今日,古风犹存。历史在渐渐地沉淀,时代却在不断地进步。是的,我们只有高高地站在旧的城垣上,才能眺望到远处幸福的彼岸,抱残守缺和停滞倒退是没有出路的。但同时,我们也深切领悟到,尽一切可能保留住古文化中那些珍贵的历史遗产,使新时期的发展规划与布局更具科学性、合理性和前瞻性,是显得多么地重要!在世世代代人的操守中,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一定要成为永恒的主题!
美哉!老城村。
一串摇曳在历史烟云中美丽的风铃。
作者简介:刘洁,河南省散文家协会会员,南阳市作家协会会员,南阳网通讯员,南阳民俗文化研究会会员,南召县民俗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南召县云阳镇中副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