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县大地上的文旅巨著记赤水湾古镇纪

2023/4/9 来源:不详

治疗白癜风的知名专家 http://pf.39.net/bdfyy/bdfzj/

涉县大地上的文旅巨著

—记赤水湾古镇(纪实报告)

作者苏米顺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标志,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是民族认同和民族凝聚力的基础,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家庭和谐发展的不竭动力。中国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政治中国”走向了八十年代的“经济中国”。进入新时代,中国正在走向“文化中国”。据统计,年—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3.95%上升到4.54%,文化产业发展潜力巨大、势头良好。

涉县赤水湾古镇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应时、顺势、因地而建,成为新时期轰动周边的文旅景区。走进赤水湾古镇的大门,一股浓浓的文化气息便会扑面而来,仿佛进到一篇格调清新的佳作里,进到一本品位高雅的巨著中。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白墙青砖灰瓦的县衙、戏楼、聚星堂、文峰塔等亭、台、楼、阁古朴、典雅、庄重、大方,或临街或面水,或曲或直,或高或低,或长或短,或肥或瘦,错落有致,相映成趣。街巷纵横,河流交错,宽窄适度,和谐摆布,耳目一新。或行、或站、或坐、或聊,皆体会到规划者的匠心,建造者的精心,多一砖一瓦重复累赘,少一草一木枯燥乏味。北方的山水间矗立着南方风格的建筑,是南方建筑理念的传承发展与北延,是南北建筑文化的融合。于是乎,便有了“看过赤水湾,何必到江南。”的惊喜!

在小吃一条街,随风飘来的美味不仅让你垂涎欲滴,还会让你体会到不同的美食文化。这里集中了周边地区多种传承了上百年、上千年的风味小吃,融合了东西南北的饮食精华:酥脆的太行火烧、酸辣的手工米粉、扑鼻的烧烤地瓜、沸腾的吉祥馄饨、种类不同的饺子、荤素不一的拉面任君品尝。店里展牌上小吃的来源及历史的介绍,可让你眼界更开阔,知识更丰富,可通晓民俗之异趣,能妙品文化之韵味。令人叫绝的是“太行一根面”店里,服务员站在离锅一米之外的地方,扭动着身体,一整根面跳跃着、舞动着从手中甩出,准确无误进入锅中。动作优雅、舒展、大方,既可大饱口福,还可大饱眼福。难怪一个童真十足的小女孩看后,仰头问妈妈:这里的拉面会跳舞?笑倒食客一片。除传统美食外,这里还有烤串、冰淇淋等现代食品,满足年轻人群的需求。可以说,赤水湾古镇是涉县传统美食的大聚会,也是古今饮食文化的大交融。

想了解涉县历史,县衙里有答案。县衙座北朝南,典型的北方四合院。正堂里,有一组县官中间威坐、衙役手持水火棍两边分立的雕塑,庄严肃穆。东厢房里,用展牌介绍了涉县县名的由来、县衙内部机构的设置、县衙布局、涉县“三槐九景”等内容;西厢房里,用图片和文字介绍了涉县历任知县、历代名人及其故事,特别是出生在涉县的历史名人,从战国时期的冯亭、唐代的孙逖、宋代的崔国华到清朝的赵鸿举等等,济济一堂。真可谓:一座古县衙,半部涉县史。漫步其间,一股作为涉县人的自豪感油然而生。工坊街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会让你一下子回到手工作坊的时代。原始的粗布坊、竹编工艺、铁匠坊、布老虎、老油坊、老酵馒头、古酿酱坊、根雕木艺、花灯、古玩、豆腐坊、醋坊等在这里“群遗荟萃”。“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循着机杼声,进入老粗布坊,你可以看到原始的木制织布机。出生于张家庄满市口村、已过知天命之年的苏献云,一边熟练地穿梭织布,一边聊她从15岁开始跟母亲学习纺线、织布的故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让她练就了远近闻名的织布手艺。她织出的纯绵粗布,线条清晰,画面美观,环保生态。坊内的货架上整齐地摆放着不同图案的成品,常引来大量的游客。听到游客的称赞,是她最开心、最幸福的时光!

在编织坊门口街上,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人正在编着菜筐,粗糙而灵活的手指上下翻飞,一个柳条筐渐成雏形,吸引了很多游客驻足观看。这位老人就是荆编柳编的传承人陈黑牛,他出生于索堡镇温庄村,从小就与祖辈、父辈学习用柳枝、桑条、荆条、紫穗槐条等编织箩筐。赤水湾建成后,为了使柳编工艺发扬光大,便在工坊街专门给老陈安排了一间门店。目前,老陈用不同的材料编织出箩、筐、箱(包)、篮、笊篱、笸箩等30多种用具,设计新颖、原始生态、造型美观、轻便耐用,并多次在市、县评比中获奖。本来无人问津的手艺,看了老陈当场献艺,有不少人想投师门下。老陈说:“不管啥朝代,啥年月,都需要手艺人;不管男女老少,总得学一门手艺才能养家糊口。咱不能把老祖宗的东西丢在咱手里,得想法传下去。”一个普通的人,一番朴实的话语却蕴含了深刻的道理,表明了一个手艺人的精神境界与使命担当,这不正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真实再现吗?

工坊街里不时地传来“叮叮当当”的声音,常引起人们的好奇,那是铁匠们打铁的声音。只见匠人们腰系黑乎乎的围裙,手拎笨重的铁锤在打造农具。正常情况下,师傅把锻打的铁器先放在火炉中烧红,再将烧红的铁器移到大铁砧上,然后师傅左手执钳,右手挥小锤,两个徒弟分列两厢抡大锤,师傅敲那里,徒弟跟敲那里;师傅轻敲,徒弟轻敲;师傅重敲,徒弟抡圆了胳膊重敲;师傅紧敲,徒弟紧跟。当器物锻打到一定程度后,师傅挥动小铁锤在砧子耳朵上轻敲一下,这是停止的信号,徒弟便嘎然而止,师徒配合十分默契。整个过程只闻敲击声,不闻人语,有轻有重,有快有慢,节奏分明,叮叮当当,韵味十足,常让南来北往的男女游客不由自主地拿起铁锤,过两把打铁瘾。随着科技的发展,打铁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但赤水湾古镇把这项传统的工艺保留展现给游客,以实际行动传承了传统文化,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敬仰。

民间文化演艺是赤水湾古镇的又一大特色。每天不同时间、不同地方有不同的表演。大街上的转盘子杂技、羊狗猴同台杂耍、二鬼摔跤、抛绣球、舞狮子、戏院的平调落子、水中木筏上的歌伴舞、县衙门口的县官审案等传统艺术表演常赢来喝彩阵阵。特别是每周晚上演出的《风华涉县》,让人拍案叫绝。《风华涉县》站在涉县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点上,运用声、光、电等现代科技手段,以《娲皇创世》《古赵雄风》《英雄太行》《涉县神韵》四大篇章,讲述了女娲炼石补天的战天斗地精神,赵武灵王勇于改革的创新精神,抗日战争时期涉县无数母亲、妻子“舍小家,为大家”的牺牲精神以及新时期涉县人民砥砺前行的进取精神。看过此演出的一位朋友翘着大拇指诙谐的说:“一个字,震撼!两个字,超级震撼!!”

赤水湾古镇里,不同的物件如不同的符号,蕴涵着不同的文化,必须留心才会发现,细品才知其味。街道两边,不时点缀着孩童围绕货郎、爆米花、下棋等铜质雕塑,栩栩如生。特别是三个男玩童脱下裤子,相互滋尿的情景,让人忍俊不禁,将人带到了用尿和泥的快乐童年,这就是雕塑文化的魅力!满大街上穿着唐服、汉服的俊男靓女,稍不留神就让你穿越到了古代,是服饰文化的风韵!赤水湾的夜,灯光璀璨,妖艳迷人,是光影文化的风彩!布老虎枕头、保健香囊的艺术与健康文化,石碾、石磨、石槽的石头文化,太行山小米、核桃、花椒、柿饼的农耕文化,射箭馆的体验文化,集文学、书法、篆刻等元素于一身的楹联文化等等。赋予了景区更加鲜活的灵魂与生命,延伸了景区底蕴,提高了景区品位。

赤水湾古镇里多样性的文化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传承,在传承中丰富。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俗有雅,满足了不同人群的口味。一位居住在中原村的老同事每天早上、下午、晚上一天三次来此散步,惬意的对我说:“到这里,看景养眼,听歌养耳,美味养舌,走路强体,小坐养神。是眼、耳、鼻、舌、身的福气之地。”

文化是一个地方的“根”,一个地方的“魂”,是一个地方的记忆和名片。走出赤水湾,不由地掩卷赞叹!土生、土长的万景集团董事长李保红,把古镇这篇巨著写到赤水湾这块大地上,号准了时代之“脉”,抓住了文化之“根”,塑强了文化之“魂”,在本是乱石横卧的河滩上,投入巨资,用这么短的时间,建成规模这么大、品质这么高、格调这么雅的古镇,把悠久的历史记忆打造成新时代的精美名片,战胜了多少困难?是一种什么样的格局?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怀?这不正是远古时代的女娲精神、抗战时期的“一二九师”精神等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继承、创新与发展吗?赤水湾古镇文化的多样性、传承性、融合性增强了古镇的内生动力,相信发展得会更稳、更快、更远、更久,未来一定会更加辉煌灿烂!赤水湾古镇如流动的诗,立体的画,百读不厌,百看不烦。来过的人都说:“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不信,可以试试,第一次来会让你上瘾,第二次来会让你过瘾,不来会让你犯瘾!

作者简介

苏米顺,男,出生于年,笔名:跋山涉水,河北省涉县人,年邯郸师专中文系毕业。先后在文教局、农办、组织部、计生委、县委办、扶贫办、卫计局等九个单位工作,多年从事资料工作,喜欢写作与摄影。先后在中组部、省组部、《河北共产党员》杂志、市组部等内刊及河北日报、邯郸日报发表文章。是中国数码协会会员、河北省文学艺术研究会会员、河北省摄影协会会员。

图文来源河北省文学艺术研究会平台发布小常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l/424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