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四县,其名均为单字且都为千年古县,仅
2023/3/21 来源:不详保定市,位于河北省中部、北京市南面,地处太行山东麓,北宋时曾名保州,为保塞军,取“保卫边塞”之意,蒙古灭金时保州城化为废墟,元朝重建保州城,取名保定,寓“保卫大都,安定天下”之意。不论是宋时边塞还是元明清之京师屏障,均可见保定地位之重要,有“冀北干城、都南屏翰”“京畿重地”之称。
保定历史悠久,不仅有千年建制史,历为军事重地,且自至年近三百年间多为河北省会(清时为北直隶),长期为河北政治、经济、军事中心,尽管河北省会迁移多次,但保定却为河北省会时间最长的城市。现在,保定共辖19个县,其中单字县就有四个,均为千年古县且历史上都曾为州。
雄县,位于河北省中部、保定市东部,地处京津保三市核心地带,隶属于河北省保定市,年中央决定设立雄安新区,雄县由雄安新区托管。雄县历史悠久,境内有著名的瓦桥关,北宋时杨六郎曾于此驻守。
雄县古为燕国易邑,西汉时设易县,唐时设归义县,五代初归义县属涿州,后唐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于契丹,雄县地域随属之,后周时世宗收复瓦桥关并于此置雄州,以南归义县(今雄县)为州治,北归义县仍属辽。北宋初,南归义县改称归信。明朝初期,归信县省入雄州,雄州为保定府所辖散州,民国初废雄州设县,自此以雄县为名。
易县,位于保定市东北部、太行山北麓,为保定市辖县,其地处太行山向华北平原过渡地带,不仅历史悠久为著名千年古县、革命老区,而且山清水秀、易水纵横,是一座富有魅力的小城。易县,因易水而得名,因荆轲刺秦而闻名,境内更有著名关隘太行八径之紫荆关,狼牙山五壮士的传奇也发生于此,是一座拥有慷慨悲歌的历史名城。
易县历史悠久,隋时就置县设州,因易水而得名易县、易州,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建制史。此易县与雄县古名易县非一县,没有继承关系,两地也相距甚远。明初,易县升入易州,属保定府,清初袭明制,雍正年间升为直隶州,领本辖及涞水、广昌两县,民国初废州置易县,县名沿用至今。
蠡县,位于河北省中部、保定市东南部,隶属于保定市。蠡县历史悠久,西汉时境内就已置陆成县,东汉并入蠡吾县。公元年以原陆成县地设博陵县,并于此置博陵郡,此为今蠡县建制之始,南北朝时博陵改称博野并移治今蠡县县城。唐初曾短暂于博野县置蠡州,金时蠡州复置,仍以博野为州治,元初省博野县东境入蠡州,西境并入蒲阴县,后以原博野县西境复设博野县,明初蠡州降为蠡县,自此原博野县分置为博野、蠡县两县。
唐县,位于保定市西部,为上古唐尧之封地并因此而得名,现为地级保定市辖县。唐县地处太行山北麓,全境以山地、丘陵为主,是一个环境优美的山区大县,也是历史古县、革命老区,唐县不仅上古为唐尧的封地,也有两千多年的建县史,更是著名的“抗日模范县”,白求恩、柯棣华在此战斗并以身殉职。
唐县,古为唐尧封地,为古唐侯国,西汉初设唐县。唐县之名承袭两千多年,仅五代时唐县曾改称中山县、博陵县,其中博陵县名与蠡县古名曾相同,后周时复称唐县,县名沿用至今。
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