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晋语浮山方言历史概说
2022/9/15 来源:不详“山西方言在我国北方方言里是比较复杂的。对研究语言的人来说,山西的方言跟山西的煤炭一样,是无穷无尽的宝藏,亟待开发。”经过山西省内外的山西方言研究者的共同努力,出版了大量的学术论著。在此基础上,由侯精一、温端政主编,作为哲学社会科学国家重点科研项目,编辑出版了万字的《山西方言调查研究报告》这些成果为全面记录山西方言,进一步研究山西方言奠定了坚实基础。随着研究课题的深入和研究视野的扩大,我们越来越感受到晋方言在北方方言里的复杂性,这个“无穷无尽的宝藏还需要继续开发。
年8月下旬在石家庄召开的中国音韵学研究会第十二届学术讨论会暨汉语音韵学第七届国际学术研讨会上,见到了山西大学的乔全生教授。几年前曾经一起设想的《晋语史研究》已经通过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希望借着这个机会,组织撰写并出版一套《山西方言重点研究》丛书,作为这个项目的前期研究成果。
五台新志他计划选择平鲁、武乡、长治、万荣、临猗、霍县、汾西、临县、代县、五台、太谷、娄烦、中阳等十多种能够覆盖山西各片的,有一定代表性的地点方言,作为深入调查研究的对象,在此基础上撰写各个地点方言的研究报告。每个报告大致以他的《洪洞方言研究》(中共中央文献出版社,)为蓝本,本着“细致描写,科学分析,突出重点,不拘一格”的原则,全面记录所在地点的方言全貌,包括方言的地理概况、语音描写、历史音韵、词汇研究、语法专题研究等方面的内容。海内外语言学界很多人都知道,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在侯精一、温端政、田希诚、陈庆延等教授的带动下,山西方言研究曾取得过堪称辉煌的成绩。为了开发山西丰富多彩的语言资源,中外学者曾经做过长期的努力。
早期的山西方志就有很多关于山西方言的记录,例如清·康熙二十五年(序刊本《临晋县志》对很多当时词语的记录,至今都很有参考价值。刘文炳年的《徐沟语言志》,以及他的关于山西方言的许多其他论著,已经具备了现代汉语方言研究的初步特征。在海外的学者中,最早较系统地调查研究山西方言的,应该是瑞典的著名汉学家高本汉(karlgren,-)。他在年到山西先后调查了太原、太谷、兴县、文水、大同、风台、平阳等地点方音并且把其中的很多字音材料收进他的著名著作《中国音韵学研究》里去。到了20世纪50年代后期60年代初期,山西的语言学者组织专门队伍,开展了历史上第一次全省范围内的大规模的方言调查,并且在此基础上编写了《山西方言概况》,初步反映了山西方言的整体面貌。中外学者的这些努力,为后来的山西方言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山西方言重点研究丛书已出版书目但是,山西方言研究的高潮,是在20世纪80年代后形成的。除了上面说到的《山西省各县市方言志》和《山西方言调查研究报告》等一批重要研究成果以外,我们应该特别提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和澳大利亚人文科学院合作编纂的《中国语言地图集》里的B7“晋语山西省及其附近地区)”图及其文字说明。本图首次以大幅彩色地图的形式,对山西省及其附近地区的汉语方言进行了分区,同时根据李荣教授的意见,把“山西及其附近地区有入声从以往笼统的“北方官话”范围里分离出来,确立为“晋语。就山西省内而言,除了南部运城、闻喜、万荣、绛县、洪洞等十几个县市属于中原官话,东北部广灵县属于冀鲁官话外,境内大部分地区的方言都归属于“晋语”。
“晋语”分立是山西方言研究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它引发了海内外众多语言学家关于山西方言分区及其特点的大讨论,这场讨论历经十几个年头至今不衰。这种热烈的情景在汉语语言学历史上是不多见的。这场讨论尽管众说纷纭,意见不一,但是大家都承认了山西方言,特别是晋语的许多特殊性,在这一点上却是十分一致的。更加令人高兴的是,正是这场大讨论,把省内外和海内外的许多语言学家的眼光引向山西,把山西方言的调查与研究引向深入,使山西方言的调查研究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历史沿革
唐虞时代,尧都平阳。舜禹相禅,皆居冀都(平阳),浮山县为冀州腹地。相传,尧时封子丹朱于县南一带,即今古县村丹朱邑所在地,历史上称为“尧嗣古都”。
夏、商、周封唐,浮山地近唐国,皆属冀州。春秋时代属晋。
春秋战国之际,晋卿韩贞子居平阳,以县境西之下武遂邑为保障,以县北之上武遂邑为根据地,战国时代为韩之武遂县。韩哀侯二年(前年),迁都于郑之后,上武遂成为韩在平阳的中心城邑,高梁等邑皆属武遂地,辖区方二百里。公元前年,韩割武遂于秦后,归属河东郡。
汉初置襄陵县,县属襄陵。不久,改封高粱侯郦疥为武遂(武阳)侯,县北境为侯国地。魏、晋属平阳郡。东晋十六国时期,据出土大夏造像碑载,曾一度设高梁县于此,县令王进。北魏神麔元年(年)从平阳郡析置擒昌郡,曾先后以吉县、杨县(洪洞)为擒昌县。太和二十一年(年)恢复杨县后,徙浮山带为擒昌县地,治擒昌城(乔李)。擒昌县“有乾城、郭城”二城北齐并襄陵入擒昌,治襄陵古城(临汾县城),隋大业二年(年)废擒昌县而恢复襄陵县,县仍属襄陵,隶临汾郡。
唐武德二年(年)析襄陵置浮山县,四年改名为神山县,属晋州。宋属平阳府,靖康之役后入于金。金大定七年(年)复名为浮山县,兴定四年(年)改名为忠孝县。元大德九年(年)改平阳路为晋宁路后,复称浮山县,属晋宁路总管府。明、清时代仍属平阳府。民国初属河东道,民国十六年(年)废道,直属省辖。
民国二十六年(年)属山西省第五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民国二十八年(年)属太岳区。同年十二月阎锡山发动政变后,属阎九十三军太岳区设计委员会。民国三十年(年)中条山战役后,属阎锡山第五专署。民国三十年(年)六月以临(汾)浮(山)公路为界,分为青(山)浮(山)两县,南属青城县,北属浮山县,岭东(寨圪塔乡)部分地区划归沁水县,时属晋冀鲁豫边区第二十三专署(即太岳专署)。民国三十四年(年)十二月青、浮合并,仍为浮山县。民国三十六年(年)浮山解放,岭东于同年八月归浮。民国三十七年(年)八月归属翼城临时专署。民国三十八年(年)属晋东南专署。年改属临汾专署。年属晋南专署。年11月与临汾、襄汾合并为临汾县,浮山设为东方红人民公社。年7月与临汾、襄汾分治,复为浮山县。年晋南专署分为临汾、运城两地区,浮山县属临汾地区至今。
地理人口概括
浮山县位于山西省中南部,临汾盆地东缘。地理坐标:北纬35°49′至36°06′,东经°41′至°13′。西接临汾、襄汾、南临翼城,东连安泽,东南毗邻沁水,北接古县。东西长51.7公里,南北宽31.8公里,总面积.6平方公里。县城东至安泽县城50公里,南至翼城县城32公里,西至临汾市35公里,北至古县县城60公里,东南至沁水县城60公里。北至省城太原公里,至首都北京公里。境内有临(汾)翼(城)、临(汾)古(县)、临(汾)沁(水)三条公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
浮山地处河东汾水中下游,恰在中华文明发祥地域之内。从旧石器文化到新石器文化连绵不断。相传伏羲氏族曾以牛为图腾,伏羲牛首人身。伏羲先天下而王,称为秦皇。其部族在县境东北带居住过的地方称牛首山、太皇峪,神农八世榆罔曾都榆州(今晋中榆社县),后裔居地称榆社,今县境东山交河畔有榆社村,唐尧都平阳,封其嗣子丹朱于浮山一带。今县境南有朱村,村内传有丹朱拴马桩和饮马泉(池),古县城(郭城)向称丹朱邑,城门额曾留有“尧嗣故都”题词。本县文化遗产丰富。境内有古文化遗址25处,文物保护单位处,省级保护单位14处。天圣宫曾是唐、宋、金、元时期北方道教文化节之圣地。县内现存碑碣幢,其中“大唐龙角山庆唐观纪圣之铭”,系唐玄宗李隆基亲笔御书,为省级重点保护文物。建于唐武德二年(年)的老君洞内镶有明嘉靖年间刻制的“太上老君八十一显化图”,据考古专家考证,这是全国发现最早的大型石刻连环画。
民间剪纸艺术素有传统,堪称“浮山一绝”,作品曾远销英、美、德、日、中国香港等12个国家和地区。年浮山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年有24个省、市,60多位书法家勒石镌刻的孔子《论语》箴言碑林,为浮山县增添了新的人文景观。
据《浮山县志》(民国版)载,明万历年间全县总户数为21户,总人口为人。清顺治五年(年)总人口为人。清光绪十年(年)总户数为户,总人口为人。民国二年(年)总人口为人。民国十八年(年)总人口为人。民国二十三年(年)总户数为户,总人口数为人。民国三十六年(年)全县总户数为户,总人口为人,年全县总人数为户,受战乱的影响,全县总人口数量下降为人。年7月1日全国第一次人口普查。全县总户数为户,总人口为人。年7月1日全国第二次人口普查,全县总户数为户,总人口为人。年7月1日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全县总户数为户,总人口为71人。年7月1日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全县总户数为户,总人口为726人。年全县共有户,109人。年底,全县共有户。
清雍正四年(年)由平阳府归并浮山县22人。民国十三年(年)从外地(省)迁入户,人。迁入者分布于全县乡村,尤以寨圪塔乡最多,来自8省、83县、余人,占迁入总人口的60%以上。新中国成立后,全县人中迁入人口较稳定。据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全县迁入人数为人,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本县迁入总人数人。~年全县两年共迁入人口人。浮山县居民主要是汉族,还有部分回、白、蒙、满等少数民族。年人口普查,全县共有汉族671人,占总人口的99.95%;少数民族57人,占总人口的0.05%。
浮山方言的内部差异不大,根据语音可将浮山方言划分为三个方言片。
(1)城关方言片,位于浮山县中部和西北部,以城关镇为代表点,包括城关、张庄、西佐、北王、北韩、乔家垣、柏寺、东腰共8个乡镇。
(2)响水河方言片,位于浮山县南部,以响水河镇为代表点,包括响水河、东张、槐埝、米家垣、上东、史演河共6个乡镇。
(3)寨圪塔方言片,位于浮山县东部,只有寨圪塔乡1个乡。
城关方言片无论从地理面积和人口数量都可以看作浮山主要方言片,其次为响水河片,响水河片方言由于地理位置的封闭和教育水平的落后而保留中古音成分较多。寨圪塔片方言较为特殊,本片人口祖籍复杂,大多由河南、河北、山东、陕西、内蒙等外省迁入,当地方言和外来方言的融合使本片方言较为复杂且无明显规律。下面具体比较三片方言差异。
寨圪塔片与城关、响水河片的主要差异有以下两点:(1)声母[pfpv]的有无。
城关片、响水河片读[pfpv]声母的字和部分读[f]声母的字,寨圪塔片读为[[tsts"sz]。例如“朱、转、春、虫、税、爽、尾、问”等字。
2)寨圪塔片的文白异读现象明显少于其他两片。
城关和响水河文读音为[tctc],白读音为[tt]的“鸡、掐、见”等字;文读音为[tsts"s],白读音为[tφtφ"φ]的“岁、嘴、醉”等字;文读韵母为[iε],白读韵母为[ia]的“爷、茄”等字,寨圪塔片只有文读音,没有白读音。
表1-2浮山方言内部差异
浮山方言内部差异表一浮山方言内部差异表二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在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对文化生活、精神需求等各个方面有了更高的要求。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同时,大力加强文化建设,不断发掘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立“文化历史名县”,无疑是一条提升浮山竞争软实力的有效途径。纵览个地区文化的发展,地方语言始终与文化相伴相生,密不可分。
要想研究一个地区的历史文化,研究当地方言是十分重要的部分。正因如此,在大力发展浮山文化建设的同时,发掘和研究浮山方言尤为重要,当今,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普通话的普及,加之浮山县的人口历史来源的复杂性,年轻人中能够说地道浮山方言的已经不多了,而方言作为浮山历史文化的重要遗产,是承担并传播多姿多彩文化的重要载体。抢救濒危方言文化遗产,为后世留存传统文化的精华,为浮山后辈留下历史的记忆,保存我国几千年的文化积淀,这是功在千秋的历史重任。为此,发据和保存原汁原味的浮山方言,始终是浮山各任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