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访晋祠的ldquo外来户rdqu
2022/6/20 来源:不详安徽白癜风微信交流群 http://liangssw.com/bozhu/12376.html
编辑:程程投稿:
“外来户”,是指从外地搬迁来的人家,也指本地人称其它地方迁移来的人家。我这里要说的“外来户”,不是指人家,而是指从外地迁搬到本地的建筑或物件。
如太原迎泽公园里的藏经楼,是从太谷县资福寺搬迁来的;天龙山圣寿寺里的大殿,是从晋祠镇北大寺村崇福寺迁移来的。它们可说是迎泽公园和天龙山景区里的“外来户”。
晋祠,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闻名中外的旅游景区。晋祠也有这样从外地搬迁来的“外来户”吗?
有!不仅有,而且还有几“户”;不仅有“个体外来户”,而且还有“集体外来户”呢。
朋友,咱们今天就专门去走访一下晋祠的这些“外来户”吧。
晋祠公园东大门前有一座牌楼,琉璃瓦覆顶,雄伟壮丽,四柱三门,中门上方匾额大字为“晋祠勝境”,落款小字为李立功(山西省原省委书记)。这座牌楼已成为晋祠的一个标志性建筑,游客喜欢以此牌楼为背景拍照留念。没想到吧,它就是一个“外来户”。你再看,在这座牌楼左前台阶下立着的石碑中写着“芳林寺牌楼”。原来这座迎客式的牌楼,是从太原东山马庄村芳林寺搬迁来的。我们从东大门进入晋祠公园,向西经过飞云阁、唐园,就会看到路南侧有一座古式方型建筑,它原是民国时期晋绥军炮兵司令周玳的私家花园中的“德隐斋”。“德隐斋”坐西朝东,在其前面有座小牌坊,单门单顶,人称“金鸡独立”牌坊,它与前面的石狮同是清代之物。原来这个牌坊是主人周玳于年从他老家代县搬迁来的,也算一个“外来户。
我们经牡丹园继续西行,进入晋祠庙(晋祠博物馆)。
咱今天不去观赏庙里的圣母殿、鱼沼飞梁、献殿等“国宝”建筑了,就专去看看这庙院里的“外来户”吧。
我们进庙院后顺路一直南行,就来到庙院内坐西朝东的奉圣寺前。对奉圣寺的沧桑史《晋祠风光》(年版,刘永德著)中写到:“奉圣寺,原本是(唐朝名将)尉迟敬德的别墅,唐高祖(李渊)武德五年(公元六二二年)奉敕创建为寺,全称为十方奉圣禅寺,规模宏大。”后毁于金代兵火,元代重建。“最为遗憾的是当太原解放后的不久,某些单位的几个干部,主观而盲目地竟将珍贵的文物当“废物”而拆除利用了。事后虽将有关人员予以一定的处分,但这座应列为全国重点文物建筑的奉圣寺,就这样无辜地牺牲了”。我们现在看到的奉圣寺,是年后在原址上从异地搬迁来组合重建的,可以说是一个“集体外来户”。
现在的奉圣寺山门为歇山顶面阔五间的大殿式,檐下悬“十方奉聖禪寺”匾为唐初建时原寺名。为何殿内大门上又悬挂“景清門”匾呢?原来,这个“景清門”,是晋祠庙院以前的大门,原在水镜台南,又名四大天神殿,元代建筑,明代重修,是年搬迁来作为奉圣寺山门的。
我们从山门进去,看到南、北面皆为长长的碑廊。碑廊中所陈列的是刻于唐武周时期的多幢华严经石刻,武则天亲自为之作序,是极其珍贵的唐代佛教文物。对这些国宝《晋祠风光》中载:“百廿六石经柱原存风洞,风洞在晋祠北八里有零;日冦军想盗走先运晋祠,人民们齐反对幸得保存
解放后为保护佛教文献,才把它陈列在唐叔祠中”。
原来唐代石经柱以前藏在晋源西面风峪沟外的风洞内,后保存在晋祠唐叔祠中,年才又搬迁到重建后的奉圣寺碑廊中。
这样说来石经柱是从晋源搬迁到晋祠,权当作是本区内的“外来户”吧。
碑廊西面居于寺院中间位置的是座过殿,也叫弥勒殿,殿前标牌说明:
这座元代建筑是于年从汾阳县二郎庙搬迁来的。
过殿内中间供奉着大肚弥勒佛与韦陀,四周塑有本寺功德主尉迟敬德、初代住持智满及慧能、玄奘、实叉难陀等唐代八位高僧像,并绘有护法天王壁画。
奉圣寺院最西面是大雄宝殿,这座面阔五间、琉璃瓦覆顶的明代建筑,是于年从太原东山马庄的芳林寺迁建于此的。
大雄宝殿内供奉着释迦牟尼、普贤、文殊等九尊佛像,殿内绘有“佛传图、说法图”壁画。
我们回顾一下这座寺院,山门、石经柱、过殿与大雄宝殿,皆是搬迁来而组合建成现在的奉圣寺,可谓是名副其实的“集体外来户”。
我们从奉圣寺北门经浮屠院(舍利生生塔院)东门出来,往北不远就会看石砌高台上有个钟亭,亭中挂着一口大铁钟。
钟、鼓一般都在寺庙山门两侧的钟鼓楼里,这口大铁钟为何独自这里呢?
看钟亭前的标牌后知:
原来它也是一个“外来户”,是于年从清徐县徐沟镇的大历寺搬迁来的,落户到晋祠庙里已近半个世纪了。
这口大铁钟铸于金代,高2.61米,口径2.24米,周长6.65米,重达公斤。
钟周铸有8个传声孔,钟口有风耳,钟身有铭文,撞击之钟声悠扬悦耳。
这口大铁钟是外地迁来晋祠的珍贵文物。
正如各地的“外来户”
(指人家),当他们融入本地后也为本地的发展建设发挥着一定的作用;同样晋祠的这些“外来户”(指建筑或物件),当它们搬迁到晋祠后,也成为晋祠的一部分景观并为晋祠这颗“璀璨的明珠”而增光添彩。
朋友,你知道晋祠还有“外来户”吗?如有,我们把它们一起编入晋祠“外来户籍”中吧。
.3.3写于读耕斋
一座城池一段历史一种情怀
投稿邮箱: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