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明白了国家授予奉新ldquo千年
2022/6/28 来源:不详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三级专科 https://wapyyk.39.net/hospital/89ac7_labs.html
新吴故县兴替考述
新吴县是奉新县的前身,它始于汉灵帝中平二年()。刘昭《后汉书志》二十二·豫章郡下刘昭注引《豫章记》载:“新吴、上蔡、永修并中平中立。”清道光四年《奉新县志》卷一《舆地志·沿革》载:“中平二年分海昏立新吴县。”这是新吴历史上首次独立置县,县治设今故县。
为何命名为“新吴”?有多种说法。《江西通志》载:“旧隶楚,今新属吴,故曰新吴。”《南昌府志》和乾隆、同治版《奉新县志》均载:“初高帝以项籍起兵江东,恶其强盛,迁吴之大姓吴氏、涂山氏、东冯氏于海昏,因名其地为新吴。”又《南昌府志·名胜》载:“汉高帝平定海内,分徙江东大族置之他郡,于是迁涂山氏于此,号曰新吴,以旧隶楚,今新属吴也。”
哪种说法更有道理呢?同治版《奉新县志》卷一·舆地沿革载:“春秋时属吴,越灭吴属越,战国时属楚,秦为九江郡。汉高祖五年,封英布为淮南王,以九江、庐江、衡山、豫章四郡为淮南国,豫章郡领县十八,其一曰海昏,新莽改宜生,东汉时复旧。和帝永元十六年,分海昏立建昌县。灵帝中平二年,分海昏立新吴县。”说奉新“旧隶楚”是有根据的,因前有“战国时属楚”的说法;说奉新“今新属吴”,故名新吴,是毫无根据的,因为中平二年()以前,奉新还是海昏县的一部分,其时也没有吴国,不存在“今新属吴”的情况。自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后,其后世子孙一直记恨跟他们的祖先汉高祖刘邦作对的项羽正是从江东(即战国时吴国一带)起兵的,惧怕这一带过于强盛,所以把吴地一带的世家大族如吴氏、涂山氏、东冯氏等逐渐分徙于相对较为落后的海昏县域。汉灵帝时,因为海昏县太大了,就把海昏县的一块地方单独置县,因为该地居民多数是从旧的吴地迁来的,干脆就把该地命名为“新吴”了。此盖“新吴”得名的真正原因。
新吴独立置县后,县治设于故县是否合理?县域属东西长、南北短的狭长地带,南潦河自西向东横贯全境,是古代水上交通枢纽,故县处南潦河中段,南潦河南岸有广阔的平原,是全县粮仓所在地,向东有奉新乡、同安乡、县市乡、建康乡、从善乡、南乡、北乡,向西有新兴乡、新安乡、法城乡、进城乡、奉化乡、归德乡,县治居县域之中心,县乡联络路途较近,水陆交通十分便利。
历史是在“久分必合,久合必分”中变迁的。同治版《奉新县志》卷一·舆地沿革载:“汉献帝建安四年,孙策下豫章,分海昏、建昌左右六县,以太史慈为建昌都尉,治海昏。”建安四年(),新吴独立置县才14年,又并入了建昌县,新吴故城虽在,但县治设到海昏(今永修吴城镇隔河相望的芦潭村附近,已沉入鄱阳湖)去了,太史慈任建昌都尉时,曾在新吴地域驱赶到此劫掠百姓的刘磐,位于今赤岸镇的“磐山遗镞”和赤田镇的顺应庙(感古庙)遗址等都是后来为纪念太史慈而留下的遗迹。
在新吴并入建昌的81年后,新吴县又从建昌县独立出来。同治版《奉新县志》卷一·舆地沿革载:“晋武帝太康元年平吴,置扬州豫章郡新吴县,徙孙氏子孙于县境。”晋武帝司马炎于太康元年()消灭了吴国,又重新设立新吴县,并且仿照汉朝的做法,把原吴国王室的孙氏后裔也迁到了新吴县域,此时县治仍在故县。这是新吴历史上第二次独立置县,此后一直维持了年。
同治版《奉新县志》卷一·舆地沿革载:“隋文帝开皇九年(),陈平改郡为州,以豫章郡为洪州总管府,省新吴入建昌。”开皇九年(),新吴县又被陈平并入了建昌。但33年后,新吴县又被恢复,且一时由县升格为州。同治版《奉新县志》卷一舆地沿革载:“唐高祖武德五年(),置南昌总管府,领南昌、新吴、靖、米、孙五州,复置新吴县,属新吴州。”但新吴州和新吴县只维持3年后又于唐武德八年()并入了建昌县。“武德八年,撤南昌、新吴、靖、米、孙五州和南昌总管府,并入洪州都督府,新吴县并入建昌。”
此后有58年时间新吴划归建昌管辖,原新吴州治、县治所在地故县也因新吴州、县被废而再次变得人烟稀少,一片荒芜。据同治版《奉新县志》卷一·舆地沿革载:“高宗永淳元年,复置新吴县(邑人涂文师、瞿恩祥等以道远难于供输,请复置县,诏从之,仍名新吴)”。本次复县是经涂文师、瞿恩祥等新吴民间隐士上疏请求而实现的,这本身就富有传奇色彩。据《涂氏新修族谱·人物列传·善行》中收入的涂祖澜《远祖处士文师公传》载:
“公讳文师,行七,号新吴处士,钦公十世孙也。居新吴竹山冈。性颖敏,岐嶷不群,兄弟互为师友,书无所不读,下笔则千言不竭,文不加点,接引后学,如恐不及。淡荣利,寄情山水,笑傲烟霞以自得。又慷慨仗大义,乡邻有急,不啻切肤,辄为太息,务予安全。一日步东郊,见担囊负橐,奔走仓皇,至疲劳不堪而不敢告瘁者。公询之,对曰:‘曩者隶新吴,便轮挽,近者止数十步,远者不越数十里。自后唐武德间李大亮废新吴县并入建昌,道里殷遥,朝发而夕不能至。且水道不通,纳粟纳秷,舍舟楫而用筐篚,劳何如之。’公曰:‘嗟!勉旃。’又曰:‘吾辈目击颠连,坐视不援手,是兹过也。’于是率同志翟恩祥,于唐高宗永淳元年,具呈当道,以建昌道远,民劳轮役,请复新吴县治。二年,诏下,从之。因旧县已废,另绘形胜,以规久远,咸称竹山冈最佳。时议以东关外田抵贸竹山冈地,公曰:‘是举也,本欲甦民,岂敢吝蕞尔地乎?’遂捐竹山冈以建县署,而茔其墓于内,卒葬之。今奉邑内署有涂公墓,墓上建涂公祠,庙貌巍峨,四时祭享不绝,报公也。公又念新迁之邑民病于汲,乃相度地势,开井七口于城市,名七星井。泉香水洁,民载其德,又立公祠于大街之东,以隆祀事。”
上文详细记录了新吴处士涂文师等上疏请求复县的理由和过程,并且还记录了涂文师“捐基作邑,凿井惠民”的善行义举。本次朝廷批准复县的时间是唐中宗弘道元年(),此时“旧县已废”达58年之久,所以才有“迁县”之议。文中所称的“竹山冈”位于今冯川镇,因古时山多翠篁修竹而得名;因山形类雄狮昂首,故又名狮山;因山势似长龙摆尾,故又名龙山;因曾是古时县城市民重阳登高赏景的去处,故又名登高山。其范围包括狮山大道以南、华林公园以北、建设北路以西、广狮路以东的大片地方。这里是县城地势最高、风景最美的地方,“狮山形胜”为古代奉新十景之一。
奉新狮山公园
弘道元年()批准复县之后,县治并未立即搬迁,相关准备工作诸如建衙、修桥、打井等仍需要时间。直到23年后的唐中宗神龙二年(),县丞高良弼才将县治迁至冯川狮子山下。这段史实在同治版《奉新县志》卷一·舆地古迹中也有类似表述:“故城在县西二十五里,唐神龙二年,迁县治于冯水之北,因名其旧址为故县。”此后,新吴古县治所在地便逐渐成为百姓聚居的村落,被人称为“故县”或“故城”。南宋末年,驾山邹氏邹松垣后裔邹希曾辗转徙居故县,历经繁衍,成为该地的主要居民。历代文人雅士经过故城,常常会抒发怀古之情,多有题咏。明代县令潘相有《过故县》诗云:“风雨经过故县场,昔贤功业事茫茫。幽花敛笑春容淡,芳草牵愁古道长。南亩累更租税在,东山依旧管弦荒。逢乡问俗无人说,野鸟临风叫夕阳。”明末本县宋应升有《故城》诗云:“鸬鹚潭下十寻清,曲渚依然护故城。野艇芦花迷钓客,孤村落日急镰声。衣冠省识荒邱暮,城堞空余古木平。不是登高能赋者,谁知思古发幽情?”怀古伤今之作为多。
吴武义元年(),杨溥于江淮举割据大旗即帝位,立吴国,洪州属焉。同治版《奉新县志》卷一·舆地沿革载:“南唐烈祖保大元年,吴禅位于唐,改新吴为奉新县。”南唐保大元年(),因为是南唐取代了吴国,烈祖李璟特别厌恶“新吴”这个名称,所以更名为“奉新”,取“弃旧迎新”之意。此后,该县名沿用至今,已经使用了年。年,国家民政部授予奉新县“千年古县”称号,可谓实至名归。
欲获取樊先生著作
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