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镇故事十八两棵树见证的半升米姻缘

2024/10/20 来源:不详

我石门楼人祖上虽然贫穷,但是素有解衣推食的行善义举。在高祖(传统的称呼是“氏氏”)彩林公时,正是清朝末期兵荒马乱的年月。那一年又遇大水灾,江河横流,田地无收,不少村民离乡背井,四处逃荒。有一天傍晚,高祖彩林公、曾祖桂喜公父子二人从田畈上回来,看见门口水塘边上坐着几个人,开始以为是逃荒赶路的人在歇息,也就没有理会。等到吃过晚饭,准备关门睡觉,看见那几个人仍然坐在那里,东倒西歪的没有要走的意思。高祖彩林公便走上前问他们,原来是余干县逃荒来的一家人,夫妻二人带着一双儿女,已经两天没进一粒米。高祖看着两个孩子可怜,便把他们带进屋,让高祖母用菜和着些许米,煮了半锅稀粥让他们一家吃了,然后让他家的母女二人跟高祖母挤着一床,两家的父子几个人挤着一床将就了一晚。第二天,那一家人早早起床赶路返回余干家中,千谢万谢。高祖又问了问他们,知道他们要走到家还有将近两天的路程,看着正是长身体的两个孩子面黄肌瘦、没精打采的样子,于是让高祖母从自己家中的米桶里倒出一半米来,看看觉得太少了,原来自己的米桶里也只有半升米,高祖两人对视了一会,两人同时提起米桶,将另一半也一粒不留地全部倒了出来。高祖将这半升米塞进余干人的米篮子里,说:“兄弟,不好意思,你也知道,今年田地无收,家无存粮,米桶里也只有这半升米了,路上可以对付一下,回到家就慢慢想办法。”余干人开始说什么也不肯接受,“大哥,你们真是好人!我一家人已经很感谢,还怎么能让你倒空米桶,你也还有三个孩子呀,怎么能让你一家人为我们挨饿呢?”“不要客气,你的两个孩子饿得快不行了,还有这么远的路要走,这半升米虽然少,也能应付一天,你们到了家就好办了。我们在本乡本土没关系,饿不着的。”在高祖的坚持下,余干人夫妇俩含着眼泪收下了半升米。当他们一家人跨出门槛,又怀着感激的心情回转头来看了看高祖一家人,当看见高祖身旁的儿子桂喜时,停了一会问道:“大哥,你这位大崽子几岁了?”“哦,刚刚过十五。”高祖随口答道。只见余干人把眉头一扬,“好,大哥,若不嫌弃的话,我高攀你家,我把女儿留下给你家为媳。”高祖俩口见女孩子长得不差,有一副利落的样子,是个能做事的人,心里倒也有几分喜爱。但是高祖想到,人家这是在困难时期的无奈之举,我不能乘人之危。于是拱了拱手,“错爱了,我家是一个穷家,不能让你女儿跟着我家受苦啊。再说,孩子还小哇。”余干人一听着急了,“说什么穷啊,我家不更穷吗?如果你是富人家,我还不敢高攀呢!我看大哥你是好人,是一个至诚人哪!我才放心留下她做你的媳妇!”他又接着说“大哥,你说孩子还小,这样吧,我女儿今年十四岁,我带回去,过几年长大了我再送来。你相信我,君子一言驷马难追,我说话算数。”高祖也急了:“不行不行,这样我岂不是以半升米图报吗?这样不好哇!”只见余干人从篮子里把米拿出来放在门口凳子上,“如果是这样说,那这半升米我就不能要了!我知道大哥你不是那种图报的人,我也不是为了报恩,我是真心实意地与你大哥结亲哪!”高祖母见女孩子虽然只有十四岁,但是也已经很懂事了,就走近她身旁,拉着她的手问“孩子,你父母亲的话你同意吗?愿意做我家人吗?”只见女孩儿脸上微微泛红,羞涩地点了点头。高祖母当即与高祖商量了几句,又转过身来向着余干人夫妇说,“兄弟,妹子,难为你夫妇看得起,我们还有不同意的道理?就是我们家真是个穷家,你今天这样说,那就是说亲哪,可也得表示个意思,我们今天什么东西都拿不出来,让你们空着手怎么行呢?”看来余干人还是很爽快,他一把拿起放在凳子上的半升米,“好吧,这样,这半升米就算是定亲的米,我收下了,哈哈哈哈!”这时,牌楼里一位与高祖相识的教书先生路过,见此情景,便对高祖说:“彩林老弟,千里姻缘一线牵,这是缘分啊!是天意!这样吧,我看这位余干兄弟也是实在人,他愿意把女儿给你做媳妇不要你的礼金,我就毛遂自荐做一个不要媒金的媒证。”至此,高祖也无话再说了。“这样吧,”余干人一手拉着教书先生,一手指着门楼两边高过屋檐的一棵樟树一棵槠树说,“请先生做证,这两棵树做见证,我不是忘恩负义的人,我也不是不守信用的人,我回去也在门口栽一棵樟树一棵槠树,五年后的今天,这两棵树的树荫接到一起了,我必定送女儿来完婚!”“好,爽快!这一言为定!”教书先生的话一落,三双厚实的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高祖与家人仍然一如既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尽管是一家人苦做苦累,然而,只有三分田,七分地,做成了精也出不了几粒谷。饥寒病痛的困扰,又加上天灾,还时不时地兵、匪的骚扰,一家人在贫困中苦熬时光。五年的时间说长不短,说短不长。曾祖桂喜已经长成一个壮实的青年小伙子,也应该是谈婚论嫁的年龄。说也奇怪,本来是长得很慢的樟树和槠树,这几年像是竹子拔节一样,长势快得很,两株树冠又圆又大,像两把大伞罩护在院子门楼上,两边相对着的枝桠还真的交织一起了。一日,高祖父子们吃过中午饭,准备做下午的事,刚迈出门楼口,就看见几个似曾相识的身影向这边一边走一边打招呼,近前一看果然是那位余干兄弟一家人。高祖原本就不是施恩图报的人,从未曾想过救助人家半升米会娶一个媳妇回来,并没有把这件事放在心上。如今他们不失前约,亲自送女儿来了。余干人指着那两棵交织在一起的樟树和槠树说:“亲家大哥,我没爽约吧?我送女儿来了,你看这两棵树果然接在一起了,这是天意呀!”高祖一家人自然是欢喜。于是,这位余干来的张氏就成为我的曾祖父桂喜公的配偶,也就是我“永”字辈的曾祖母。因此成就了这一段半升米姻缘的佳话美传,也造就了我石门楼后来的兴旺。听父辈讲,我的这位曾祖母虽然是贫穷人家的女儿,但是不失教养,性格开朗,有知识,懂规矩,里外粗细功夫都能干,家务操持得有条有理。在生育了我祖父观水公和姑祖母晓阳兄妹后,家中有了一些乐趣,日子也慢慢兴旺,有了一些生机。祖父成年后迎娶了南边钟家岸钟氏女,生育了我父亲六人。此后,石门楼添丁增口,繁衍兴旺。曾祖母一直劳作操持到晚年仍然精神矍铄,在82岁时还能够爬上树摘梨子,到84岁五代同堂,无疾而终,这在那个时代绝对是难得的高寿。那一年,古县渡胡姓族内商议雕刻神像,石门楼门口那一棵樟树很合适,祖父二话不说,一口应允,把那曾经见证高祖父半升米救人而结下一桩姻缘的两棵树一起砍倒,无偿用于造庙刻神像。(古北街村后面的周王庙,年大炼钢铁时被拆除)说也奇怪,不知道是无意中的巧合,还是上天的有意安排,就在若干年后在石门楼人埋葬的一位无名氏老人的“石头坟”两边,也分别长出来一棵樟树,一棵槠树,两棵树相向而长,几年后,两棵树的枝桠竟然连接到一起了,见此情景,石门楼的后人们,联想到一百多年以前,曾经见证祖上联姻的同样两棵树,如今又重现了,这好像是在向石门楼的后人,也是向世人昭示一个道理:人,要行善做好事,“行善积德,福有攸归”!年菊月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yf/744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