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行政区划变革简史
2023/12/26 来源:不详引言
山西省(别称:三晋,古称河东。)因位于太行山以西而得名,简称“晋”,源于周武王子姬虞受封于此地立唐国,其子燮父改国号为晋而得名。山西位于黄河中游东岸,华北平原西面的黄土高原上。东有太行、恒山,南有王屋、析城、黄河,北据阴山,西临黄河,形势险峻,地理单元相对封闭。山西被誉为“华夏文明摇篮”,素有“中国古代文化博物馆”之称。尧都平阳,舜都蒲坂,禹都安邑,皆在今山西。地域总面积15.67万平方公里。
山西省人文地图
1.山西省行政区划变革简史(新中国成立前)1.1夏商周时期山西古代为冀州之地。虞置并州。夏仍为冀州,夏朝早期统治中心在今山西晋南夏县一带。商朝时,山西南部属于冀州,其余地方则散布着十几个方国部落。西周时为并州,后周成王封叔虞为唐,国号初为唐,唐叔虞之子燮即位后改为晋。东周春秋时为大部分属于晋国;东周战国时分属赵、魏、韩三国。
战国时期山西属于韩魏赵三国
1.2秦汉时期秦时山西分属河东郡、太原郡、上党郡、雁门郡、代郡、云中郡6郡,山西境内置有70余县。
西汉初年,郡国并行,山西大部分属于代国的代郡、雁门郡、太原郡,少部分属于中央直辖的上党郡、河东郡,山西境内置有70余县。
汉高祖公元前年地图
汉武帝时将全国划分为13个监察区,今山西分别归属并州刺史部的太原、上党、雁门、代等4郡,司隶部(京畿长安范围)的河东郡,朔方刺史部的西河郡管辖。东汉朝沿袭西汉体制,山西分属并州、司隶校尉、幽州,东汉建安十八年()并州并入冀州。
西汉时期山西属于并州、朔方、司隶部
1.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三国时魏复置并州,山西属并州的太原郡、上党郡、西河郡、乐平郡、新兴郡、雁门郡;司州的平阳郡、河东郡和幽州的代郡。
三国时期山西属于魏国并州、司州、幽州
西晋统一三国后,沿袭魏制,山西分属于并州、幽州、司州。东晋十六国时,先后属前赵、后赵、前燕、前秦、后秦、西燕、后燕、匈奴部族首领赫夏。南北朝时,先后属北魏、东魏、北齐、北周。
东晋时期山西分属于前秦、前燕
1.4隋唐五代十国时期隋初始,取消了郡一级建制,在要冲诸州设总管府,以州刺史兼总管,统领邻近数州。山西境内分属于并州、代州、隰州、朔州四刺史。后来又改州为郡。山西境内分属太原郡、定襄郡、马邑郡、雁门郡、娄烦郡、西河郡、离石郡、上党郡、长平郡、临汾郡、龙泉郡、文城郡、河东郡、正平郡14郡,山西境内置有90余县。
隋朝时期山西分属14郡
唐时属河东道,河东道管辖基本地域在今山西省和河北省西北部以及河南省西部。现山西省境分属太原府和蒲、晋、绛、慈、隰、汾、沁、辽、岚、石、忻、代、云、朔、蔚、泽、潞州共18府州管辖。唐朝的“河东道”的整体建制形状,已经基本具有现在山西的轮廓。以黄河中游作为南西界限,以太行山为东南界,成了后来各朝代山西行政区划界限的惯例,基本沿用了上千年,而山西的北部到底以恒山还是阴山还是古长城作为界限则出现反复,这也造成雁北地区频繁地变更归属省份。
唐朝山西属于河东道(公元年)
五代十国时山西除北部少部分割予辽国,大部分先属于后汉,然后属于后周。刘崇据太原,成立北汉后,山西分属于后周、北汉。五代十国时期,山西境内主要分属于太原府,辽、泽、石、忻、代、晋、潞等州。
五代十国时期山西先后属于后汉,后周和北汉
1.5宋金元时期北宋太平兴国四年()灭北汉,山西大部分属于河东路,河东路设置并、代、忻、汾、辽、泽、潞、晋、绛、慈、隰、石、岚、宪法、丰、麟、府等十七州,平定、火山、定羌、宁化、岢岚、威胜六军;山西北部属于辽国西京道的大同府、朔州、应州;山西西南部属于永兴军路的解州、陕州、河中府。而山西北境仍属辽国,后为金国占据。
北宋时期山西主体属于河东路(年)
北宋灭亡后,山西全境归属于金国。金朝前期山西境内分属河东路、西京路。金天会六年()河东路为河东南路、河东北路。山西境内分属于河东南路的平阳府,隰州、吉州、河中府、绛州、解州、泽州、潞州、辽州、耿州10个府州;河东北路的太原府、忻州、平定州、汾州、石州、代州、隩州、宁化州、岚州、岢岚州、保德州、管州12个府州;西京路的大同府、朔州、应州、蔚州。
金朝时期山西主体属于河东南路、河东北路(年)
元置河东山西道宣慰使司,属中书省,辖晋宁路、冀宁路、大同路。
元朝山西属于中书省河东山西道宣慰使司(年)
1.6明清时期明朝洪武元年(),正式设立山西行中书省,洪武九年改成山西等处承宣布政使司,辖5府3直隶州:太原、大同、平阳、潞安、汾州五府,辽、沁、泽三州。同时山西等处按察司分设冀宁、冀南、冀北、河东四道,兼察诸府、州,是为省下设道之始。明朝的山西省东、西、南三处边界和当今基本都差不多,但是北界直接贴着当时的国界,也就是明长城。
明朝山西地图(年)
清朝为山西省,山西的北界大幅北扩,一路延伸到了河套平原东部,地域包括现在的内蒙古呼和浩特、集宁一带。山西省下辖太原、平阳、蒲州、潞安、汾州、泽州、大同(包括现内蒙古部分县市)、宁武、朔平(包括现内蒙古部分县市)9府;平定、忻、代、保德、霍、解、绛、隰、沁、辽10州;归化城、宁远托克托、清水河、萨拉齐、和林格尔6厅(6厅属于现内蒙古),以冀宁道、雁平道、河东道、归绥道兼察之。山西省总领6散州、90县。
清朝山西省地图(年)
1.7民国时期民国元年()原归绥道所属地区脱离山西建为绥远省。年至年,察哈尔特别区和绥远特别区先后成立,山西的明长城以北地区被这两个新成立的省级行政单位瓜分,山西回到明朝疆域界限。民国三年()五月山西分设冀宁道、雁门道、河东道,十九年()废道。民国时期山西为军阀阎锡山所占据,抗战时期大部分地区被日本侵占。抗日战争时期我党建立了晋冀鲁豫、晋察冀、晋绥根据地,在我省境内设太行、太岳、北岳、晋西北等行署,领导人民坚持对敌斗争。
山西省地图(年)
2.山西省行政区划变革简史(新中国成立后)2.-1年时期年4月,山西解放,复设山西省,驻太原市,同时将雁北地区划入察哈尔省,此时天镇县属于察南专区。山西全省当时分为8个地级行政区:1市太原市,运城、临汾、长治、汾阳、榆次、兴县、忻县7个专区。年撤长治市,设县级长治工矿区。
0年设县级运城镇;太原市第一至八区合并为第一至四区,另设第五区。1年撤汾阳专区,所属各县分别划归太原市及榆次、临汾、兴县3专区;撤晋源县,设太原市第六、第七区;撤长治、阳泉2工矿区,改设长治、阳泉2地级市。
-1年山西省变革
截止到1年末,山西形成了太原市、阳泉市、长治市3市及运城、临汾、长治、榆次、兴县、忻县6个专区共9个地级行政单位的局面。
2.22-8年时期2年,察哈尔省被撤销,雁北行政公署、天镇县,外带原属于绥远省丰镇县部分地盘一并划入山西。至此山西的行政版图省界再没怎么大变动过。2年,撤销兴县专区;撤清源、徐沟2县合设清徐县;设阳泉市第一、二区;长治工矿区复为长治市,并恢复为地级市,由长治专区代管。3年设大同市第四区;设长治市城郊区、黄碾区;撤太原市第四区,并入第三、第七区,第七区更名第四区。
4年,临汾、运城两专区撤销合并设置晋南专区。撤临晋、猗氏2县合设临猗县;撤荣河、万泉2县合设万荣县;撤解县、虞乡2县合设解虞县;撤洪洞、赵城2县合设洪赵县;撤襄陵、汾城2县合设襄汾县;撤长治、潞城2县合设潞安县;撤离石、方山2县合设离山县;撤大同、怀仁2县合设大仁县;设县级榆次市;撤大同市第一、二区合设城区;撤第三、四区合设郊区;太原市第一至六区分别更名南城、北城、新城、小店、晋源、万柏林区。
5年撤长治市黄碾区并入濉安县;撤运城镇并入安邑县;大同市口泉矿区更名口泉区。6年阳泉市第一、二区分别更名站上区、荫营区;复设长治市黄碾区。7年撤太原市新城、小店、万柏林、晋源4区合设郊区;撤阳泉市站上、荫营2区合设郊区。
8年,撤销雁北、忻县两专区合并设置晋北专区;榆次专区改名为晋中专区,长治专区改为晋东南专区。设太原市河西区、古交工矿区;撤长治市郊区、黄碾区和阳泉市郊区。
2-8年山西省行政区划变革
截止到8年末,山西共有大同市、太原市、阳泉市、长治市(由晋东南地区代管)4市,晋北、晋中、晋东南、晋南4个地区(共8个地级行政单位),2市、40县、8市辖区(共50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
2.39-年时期9年撤太原市郊区。年复设临猗等26个县;撤太原市南城、北城、河西3区;撤大同市郊区,设怀仁、古城2区。年,撤销晋北专区,复设雁北、忻县两专区;设太原市南城、北城、河西、晋源区和西山工矿区;撤忻定、霍汾、屯长、吕梁4县;复设天镇等26个县。年复设长治等4个县。年撤太原市晋源区、西山工矿区合设郊区;复设阳泉市站上、荫营2区;县级榆次、侯马2市撤市恢复榆次、曲沃2县。年撤大同市古城、怀仁2区,复设大同、怀仁2县。
9-年山西省行政区划变革
年末,山西共有太原市、大同市、阳泉市、长治市4个市,雁北地区、忻县地区、晋中地区、晋东南地区(代管长治市)、晋南地区5个地区(共9个地级行政单位),96县、9市辖区(共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
2.-年时期年大同市大同、怀仁2县划归雁北专区。年设大同市郊区。年阳泉市站上、荫营区分别更名城区、郊区。年撤晋南地区,复设临汾、运城2地区;设阳泉市矿区;撤太原市郊区,设南郊区、北郊区;大同市口泉区改设矿区,郊区改设南郊、北郊2区。年设吕梁地区;复设榆次、侯马2县级市及方山县,设县级临汾市;设交口、娄烦、古县3县;大同市北郊区更名新荣区。年吕梁地区娄烦县划归太原市。年设柳林县。年设长治市城区、郊区。
年撤忻县,设县级忻州市;忻县地区更名忻州地区;撤运城、晋城2县改设县级市;撤临汾、榆次2县;晋东南地区长治、潞城2县划归地级长治市;晋中地区平定、盂县2县划归地级阳泉市。年晋城市升格为地级市,设城区、郊区;撤晋东南地区,所辖各县分别划归晋城、长治2地级市。年撤朔县、平鲁2县合设地级朔州市和朔州市朔城、平鲁2区;雁北地区山阴县划归地级朔州市;撤古交工矿区,改设古交市。
-年山西省行政区划变革
年末,山西共有太原、大同、阳泉、长治、晋城、朔州6地级市,雁北、忻州、吕梁、晋中、临汾、运城6个地区(共12个地级行政单位),18个市辖区、6个县级市、94个县(合计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
2.-年时期年撤霍县设县级霍州市。年撤介休、孝义2县,分设县级市。年撤雁北地区,各县分别划归地级大同、朔州2市;撤高平、原平2县,分设县级市。年撤潞城、河津、永济3县,分设县级市。年撤晋城市郊区,设泽州县;撤离石、汾阳2县,分设县级市。年撤太原市南城、北城、河西、南郊、北郊5区,设小店、迎泽、杏花岭、尖草坪、万柏林、晋源6区。年撤晋中地区和县级榆次市,设地级晋中市;晋中市设榆次区。
-年山西省行政区划变革
截止到年末,山西省共有太原、大同、阳泉、长治、朔州、晋城、晋中7地级市,忻州、吕梁、临汾、运城4个地区(共11个地级行政区划单位),19个市辖区、15个县级市、85个县(共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奠定了当今11个地级市的形状。
2.年以后年撤运城地区设地级运城市;撤销忻州地区和县级忻州市,设立地级忻州市,撤临汾地区设立地级临汾市。年吕梁撤地设市,离石由县级市改为离市区,孝义、汾阳2县撤县改为县级市。年撤长治市城区、郊区合设长治市潞州区;撤长治县设立长治市上党区;撤屯留县设立长治市屯留区;撤潞城市设立长治市潞城区;撤大同市城区、南郊区、矿区设立大同市平城区、云冈区;撤怀仁县设立县级怀仁市。
截止到年,山西省共有太原、大同、阳泉、长治、朔州、晋城、晋中、忻州、吕梁、临汾、运城共11个地级市,26个市辖区、11个县级市、80个县(共个县级行政单位),列示如下:
年末山西省各地级市区划情况
3.当今山西省行政区划存在的问题与调整设想3.1存在的问题目前山西省行政区划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各地市面积与人口分布不够均匀。截至年,山西省常住人口.48万人,各地级市面积、人口、GDP及财政收入详情如下所示:
年末各地级市面积人口等情况
从上表可以看出,阳泉市、太原市土地面积都偏小,而忻州、吕梁、临汾三市面积偏大。从人口看,排名前三位的是太原(.10万)、运城(.32万)、临汾(.24万),排名末三位的是阳泉(.10万)、朔州(.03万)、晋城(.86万),阳泉、朔州人口过少。
(2)县级行政单位偏多。山西省共有11个地级市,相比全国其他省份,数量基本合理;但从县级行政区数量来看,山西省排名全国第8,考虑山西省的土地面积以及人口数量,山西省县级单位个数相对过多。
全国各个省份县级单位个数
(3)晋中历史较短,形状古怪。历史上从来没有过晋中,建国后才出现榆次专区,后来成为晋中市。晋中市城区距离太原市城区不足20公里。此外,灵石、介休等地距离晋中市偏远。
3.2区划调整设想在保持地级市总个数不变的情况下,考虑山形地势、水系走向、历史文化风俗、地域面积(每个地级市面积最好不低于平方公里)、人口(每个地级市人口平原不低于万,山区不低于万)、管辖距离等因素,建议对现今山西省行政区划作如下调整:
(1)合并县市,减少县级单位数量。对于人口少于10万人的县可以考虑合并,比如古县与安泽合并;大宁县.隰县.永和县3县合并;神池与五寨合并;河曲与偏关合并。也可以考虑历史进行合并,如霍州市与汾西县合并,侯马市与曲沃县合并,稷山县与新绛县合并。
(2)太原扩容,做大做强省会城市。将晋中市中部的榆次区、太谷区,吕梁市的交城县划入太原市,做大做强省会城市,新太原市合计管辖8区3县1市。
(3)调整晋中市,让晋中名副其实。将晋中市府搬迁到介休市,设立新的晋中市,新的晋中市辖原晋中市的介休市、灵石县、平遥、祁县4县市,吕梁市的汾阳、孝义、交口、文水4县市,合计8县市。
(4)阳泉市急需扩容。阳泉市管辖面积太小,只有平方公里,管辖3区2县,面积和县区个数均属全省倒数第一。阳泉市与历史上的平定州相比,少了寿阳县,及昔阳县(原属平定)。建议将晋中东南部的寿阳、昔阳、和顺、左权4县划入阳泉市,合计管辖3区6县。
(5)做大做强大同北部中心城市。大同市划入历史上归属大同府现属于朔州市的怀仁、应县,合计管辖4区7县1市。
(6)朔州市划入忻州市的保德、河曲、偏关、五寨、神池、岢岚6县,划出怀仁、应县2县回大同市,合计管辖2区8县。
(7)考虑水系走向,将晋中市的榆社划入长治市,做大做强长治市,合计管辖4区9县。考虑水系流向,将安泽县划入晋城市,新晋城市管辖1区1市5县。
(8)吕梁市划出交城1县入太原市;划出交口、文水、汾阳、孝义4县市入新晋中市,合计管辖1区7县。忻州市划出西部的保德、河曲、偏关、五寨、神池、岢岚6县入朔州市,合计管辖1区1市6县。临汾市划出安泽县后管辖1区2市13县。运城市区划保持不变。
以上建议,纯属个人观点,如有不妥,请多指教,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