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遍河山豫见中原12从内乡县衙楹联体

2023/4/27 来源:不详

白癜风 https://m-mip.39.net/disease/mip_10442104.html

说起来,渝夫还真是幸运,中国现存的北京故宫博物院(中央级)、河北省保定直隶总督署(省级)、山西省霍州署(州级)、河南省内乡县衙(县级)等“四大古代官衙”,除了山西霍州署,我都一一去过。这四座保存完整的官衙,构成了我国古代从中央到地方的四级官文化系列,具有很高的文化和观赏价值。

年9月中旬那个周末上午,我从南阳城区出发,慕名驱车前往70多公里外的内乡县衙参观。

内乡县衙位于河南省南阳市内乡县城东大街,现为国家4A级文化旅游景区。据《内乡县志》记载,县衙始建于元大德八年(公元年),历经明、清多次维修和扩建,逐渐形成一组规模宏大的官衙式建筑群。

这座县衙座北面南,占地面积平方米,中轴线上排列着主体建筑大门、大堂、二堂、迎宾厅、三堂,两侧建有庭院和东西账房等,共6组四合院、85间房屋,均为清代建筑,被专家誉为“神州大地绝无仅有的历史标本”。

作为当今中国 保存最完好的封建时代县衙,内乡县衙早在年就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年被评为“世界文化多样性十佳博物馆”,享有“北有故宫,南有县衙”、“一座古县衙,半部官文化”的美称。

从建筑风格看,内乡县非常独特,整体布局严格按照清代地方官署规制,表现了“坐北朝南、左文右武、前朝后寝、狱房居南”的传统礼制思想。同时,受主持营建者、浙江绍兴籍正五品县令章炳焘的影响,整个建筑群融长江南北风格于一体,规模宏大,布局严谨,深邃森严,变幻无穷。

内乡县衙之所以能享誉全国,得益于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其中较重要的是它丰富的陈列展览。在中轴线大堂、二堂、三堂及东西花厅等主体建筑以复原陈列为主,再现古老县衙的真实面目和威严气势,以及佐贰官(副职官员)、书吏师爷办理公务、审理案件和家眷生活起居的真实场面;东西辅线建筑内围绕县衙内容进行辅助性陈列,主要用实物和文字版面展示和介绍有关衙门文化知识,从不同角度演绎了县衙凝重深厚的文化底蕴。

那天,我们跟随导游的脚步,几乎走遍了内乡县衙的每一个角落,期间还观看了县官判案的古装情景剧演出,走一路、听一路、想一路,印象最深的,还是要算县衙内那些古色古香、含意深刻的对楹联匾额。

据统计,内乡县衙现有群体建筑门前楹联30余幅,是衙门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楹联,融中国古老传统文化中的辞赋、诗文、书法、镌刻、官衙建筑艺术于一体,集衙门建筑、衙门文化、衙门楹联之大成,以凝炼的文句、精湛的书法、深远的寓意,传承着古老的文化艺术。

我们一起来欣赏几则有代表性的楹联。

先来看看悬挂于县衙大门两侧的楹联:“治菊潭一柱擎天头势重;爱郦民十年踏地脚跟牢。”此联为前面提到的知县章炳焘所撰,联中的“菊潭”和“郦都”是内乡的古称,整幅对联抒发了一名地方官勤 为民、造福一方的抱负情怀。

县衙大堂的楹联“欺人如欺天毋自欺也,负民即负国何忍负之”由清朝御史魏象枢所书,把欺人与欺天负民与负国有机结合起来,把损害人民利益提高到欺天负国的高度,体现了封建统治者“天人合一”的 治理念和爱民自警的民本思想,可谓掷地有声、入木三分。

内乡县衙的众多楹联, 影响力的,当数三省堂楹联:“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此联为清朝康熙年间内乡知县高以永所撰写,语言朴实,感人肺腑。上联的核心是要正确对待百姓,以百姓为天,爱民如身;下联的核心是要正确对待自己,以勤 为己任,造福一方。这种时时想为百姓谋利益的民本思想,非常难能可贵。

在内乡县衙,提醒和劝诫官员以民为本、勤 清廉的楹联不止这一幅。比如夫子院的“为 不在言多,须息息从省身克己而出;当官务持大体,思事事皆民生国计所关”,县丞衙大门的“宽一分,民多受一分赐;取一文,官不值一文钱”,主簿衙大门的“与百姓有缘,才来此地;期寸心无愧,不鄙斯民”,都充分体现了执 为民的思想。

包括东账房的“廉不言贫,勤不言苦;尊其所闻,行其所知”,西账房的“一丝一粟,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情真意切,谆谆箴言,至今仍有积极借鉴意义,提醒当 掌权者要时刻把做官当成与百姓的一种缘分,始终心存敬畏,务求尽心尽力,全心全意为百姓尽责谋利,自觉做到不求功成名就、但求心中无愧。

年9月24日晚草于天津河东,9月29日晨修改完善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yf/447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 2025年7月14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