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肥乡,千年古县,名字源于战国时期的

2023/1/10 来源:不详

肥乡县隶属于河北省南部,邯郸市辖区东部。总面积平方公里,总人口38万。

一、历史沿革

1、战国为赵相国肥义之封地,故名肥邑;秦属邯郸郡,西汉属魏郡,东汉属巨鹿郡。

2、三国魏黄初二年(年)析列人等县地置肥乡县,治今县西,属广平郡。东魏天平初肥乡县省入临漳县。

3、隋开皇十年(年)复置,并徙今治,属慈州,十六年更隶洺州。

4、元改属中书省广平路。明、清属广平府。年属直隶省冀南道,次年改属大名道。年直属河北省。年属晋冀鲁豫边区。

5、年属邯郸专区,年并入曲周、永年县,年复设肥乡县,年属邯郸地区。年划归邯郸市。年,撤销肥乡县,设立邯郸市肥乡区。

二、地名来历

肥乡地名源于战国时期赵国国相肥义,肥义(?~前),曾事赵肃侯、赵武灵王、赵惠文王三代国君,是赵武灵王最倚重的大臣之一,帮助赵武灵王完成了“胡服骑射”的重大军事改革,使赵先后灭中山,退三胡,修长城,辟疆域,进一步加强了军事力量,使赵国历史进入最辉煌时期,成为东方军事实力最强大的国家,雄居战国“七雄”之列。

而他最壮烈的举止是对赵国的忠贞,肥义辅佐赵惠文王忠心耿耿,最后在赵章等人的叛乱中惨遭谋杀。肥义的忠烈令赵惠文王所感动,他将赵都邯郸以东作为肥义的封地。三国魏黄初二年(年),在肥义被杀多年以后,人们为褒奖他的忠烈,在置县时,将其封地置为一县,取名肥乡,意为肥义之乡。

三、历史古迹

1、窦默墓碑。位于肥乡县城西村,立于元至元二十五年,篆额“昭文馆大学士正议大夫窦公神道碑”,青石质,龙首,通高4.7、宽1.1、厚0.33米。碑首为四龙蛟蟠,龙首与碑身连为一体,碑文阳面和阴面共个字,刻36行,每行30-60个字左右不等。

2、平原君赵胜墓。位于肥乡县元固乡西屯庄,现存封土高2.5米,占地面积16平方米。赵胜,战国时期赵惠文王之弟,是赵惠文王及孝成王的相国,号平原君,他与齐国孟尝君、楚国春申君、魏国信陵君合称战国“四君子”,卒于赵孝成五十三年,葬肥义之乡。

3、井堂寺位于河北省邯郸市东部肥乡县城北一公里处,南邻国道,东邻县城至青兰高速公路连接线,迄今已有多年的历史,寺内圣井为河北省人民政府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四、著名人物

1、李沆(hàng)(―),字太初,洺州肥乡人。北宋时期名相、政治家、诗人。历任户部侍郎、参知政事、平章事、尚书右仆射等职。

2、窦默(-),字子声,又名汉卿,肥乡县城西村人。元初名臣、名医、名儒,著名的理学家和教育家,历任翰林院侍讲学士、昭文馆大学士、正议大夫等职,累赠太师、魏国公,谥号文正。

3、张学颜(-)明大臣。字子愚,号心斋,肥乡县彭固村人,嘉靖癸丑进士。历任由曲沃知县、御史、辽东巡抚、户部尚书、兵部尚书之职。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cs/301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