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有个千年古县行唐县名有4千多
2023/1/10 来源:不详行唐县地处河北省西南部、省会石家庄北部,属太行山东麓浅山区,面积平方公里,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大致为“五山二坡三分田”。辖15个乡镇和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个行政村,人口46万。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4亿元,全部财政收入7.21亿元。
行唐尧帝肇名,秦代置县,迄今已有余年的志书记载史、多年的建县史,现存摩崖石刻、封崇寺等众多文化遗存,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处,是联合国地名专家组织认定的“千年古县”。
根据境内南贾素、南王庄等村出土的石斧、石镰、石镞等文物考证,远在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期,这方土地上即已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并已开始创造早期的原始文明。
行唐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始于公元前年。那一年,因为时任“帝”即部落联盟长的帝挚不行善政,所以被各部落长罢免,而唐尧则凭借在任部落长时的贤明人品和显著业绩而被推举为“帝”,成为当时的全国最高领导人。那时,“帝”的都城在平阳,也就是现在的山西临汾。尧帝赴任时,从其治所即现在的定州市唐城村一路向南,第一站便经过并驻跸于行唐,于是,行唐这块地方开始有了见诸文字记载的名称“南行唐邑”,其义即“唐尧南行经过的地方”。
春秋时期,南行唐邑归鲜虞国。后来,“春秋五霸”之一的晋国消灭了鲜虞国,南行唐邑便纳入了晋国治理之下。“中山国”兴起后,南行唐邑在中山国的统治之下。根据古史书和古图志考证,战国时期南行唐邑还曾称为“龙”邑。公元前年,赵国发兵消灭了中山国,南行唐邑遂成为赵国属地。
秦时,在河北中南部一带设立了巨鹿郡,南行唐邑即归巨鹿郡管辖;同时,改邑为县,南行唐邑也随之改为“南行唐县”,这是行唐设县的开始。
西、东两汉,南行唐一直为恒山郡或常山郡辖县。
“五胡十六国”时期,少数民族政权的频繁更迭、连年战患之中,南行唐县也便随之飘摇沉浮,唯一可记述的是在政治较为清明、政权较为稳定且延续时间较长的北魏后期(太和十年,即公元年),将南行唐县的“南”字去掉,改称为“行唐县”。在此前多年间,行唐一直为常山郡(有时恢复恒山郡名称)辖县。
进入唐代之后,从邑到县一直称为“行唐”已达余年的这块地方,却开始不断更换名称。到了公元年,一代女皇武则天代李氏而君临天下,称帝改朝,定国号为“周”。代唐后,鉴于行唐县名与已被取代的唐朝国号有同字,因此在长寿二年(公元年)将行唐县名改为与其姓氏有同字的“章武”。然而,仅仅过了12年,武则天寿终正寝,一统江山重回李氏手中,她的儿子李显一继位,立即取消“章武”而再复“行唐”县名。时至中唐,经历了“安史之乱”的唐王朝深感恒山郡一代军事地位至关重要,因此,唐代宗李豫主政的大历三年(公元年),于行唐设置了“泜州”,下辖灵寿、曲阳、行唐三县。到大历九年(公元年),泜州延续了7年之后撤销,行唐又纳入恒山郡管辖范围。
宋朝建立后,将地方行政体制由郡、县改为路、府、州、县,因此,原恒山郡(有时称常山郡)改为真定府,行唐便成为真定府辖县。
元朝政权忌讳“行唐”这个汉文化意味极深的县名,便改“行唐”为“恒阳”,归元朝的中书省保定路所辖,“恒阳”这个县名大约延续了多年。
明代永乐元年(公元年),明成祖朱棣夺得皇位,迁都北京。为加强对京城周边地区的控制,废除了北京附近原有的地方政权管理关系,设置了北直隶行政区,直接归京师管辖。京南一带设置了保定、真定等府,行唐恢复原有县名,划归真定府管辖。
清王朝统一全国之后,地方行政机构基本沿袭明代设置,划为省、府、县三级,河北地带仍归京城直辖,称“直隶省”,行唐属直隶省真定府所辖。雍正即位后,因其名“胤禛”,“真”“禛”二字同音犯忌,所以在其即位的当年即公元年,将“真定”改为“正定”,行唐仍归正定府所辖。
年民国政府成立后,简化地方建制设置,原来的府、州、厅一律改称为县,在省与县之间设置了“道”一级行政机构,河北境域共设置了4个道,行唐划为直隶省范阳道辖县。年,范阳道改称保定道,行唐为保定道辖县。年,直隶省改称“河北省”,同时,撤销了省与县之间的“道”一级编制,河北各县直属省政府管理,行唐遂为省直辖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原“行唐县民主政府”改称“行唐县人民政府”,仍归定县专区领导。年定县专区撤销,行唐改归石家庄专区领导。年6月,撤销石家庄地区,地、市合并为石家庄市,行唐为石家庄市辖县。
回顾行唐的建制沿革史,可以发现,数千年间,虽经沧桑沉浮,但行唐作为一级地方行政建制,始终非常稳固。为此,行唐才得以拥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年,行唐被联合国地名专家组中国分部命名为“千年古县”。
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独特视角看社会!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