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镇故事五家乡饶河戏

2024/10/31 来源:不详

权威白癜风医院 http://www.t52mall.com/
家乡戏台著名赣剧表演艺术家胡瑞华(胡水花)看戏,对现在的年轻人来说,是没有多少意思的事。现在文化生活很丰富,打麻将、看电视、玩电脑、手机上网、卡拉ok、看3d电影、跳舞,很少有年轻人看那个咿咿呀呀唱半天都没完没了的老古董。而我们年轻时,没有电脑电视,麻将是不允许打的,电影也一年难得看两次,看戏就是那个时候最奢侈的享受了。自小我就喜欢看戏,最早的一次大概是在我4、5岁吧,在村里下街祠堂的戏台上,演员都是当地的非职业票友如程成生等,演什么戏不知道,只知道红的进绿的出看看热闹。以后祠堂没了,演戏就在后面秧田花墩脚下搭一个台,我印象很深的是一次看“老牛上天”,可能是牛郎织女的故事,最后随着男主角的“我要上天,我要上天”的喊叫声,台上的天幕上出现了一个人骑在牛背上袅袅升天的影子,这时,台下一片喝彩声。那个时候就有那么高超的舞台美技,确实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还有一次难忘的也是在花墩脚下,全是本地的票友演的是“梁山泊与祝英台”,好像还是唱越剧。台上汽灯高挂,台下人头挤挤,正演到“英台上轿”时,忽然戏台一下子倒坍了,顿时台上台下的人都慌张了,喊爹叫娘、呼儿唤女乱成一片,演祝英台的金娥和演梁山伯的大毛也顾不上斯文,穿着戏袍急得团团转,我看见她蹲在台檐抱着未倒的台柱子,一脚一脚探下来,惊魂未定,往人堆里跑。乱了好一阵子才慢慢平静下来,幸好没有出现大的事故,只有演祝员外的炳荣伤到了手。这都是我五六岁的时候的事,离现在有六十多年了。以后,好在当时农村里村村都建起了俱乐部,我们都叫它社委会,有了它,票友们的兜拢班子演出更频繁了。那个时候,古北街有几个热心于演艺活动的人,如组织者有老校长刘瑞呈、周雪洋、程成生,我大哥永鉴有时也参与组织。演员也有基本队伍,不过古北街有很多村民都可以上台露两手,我记得的就有程成生、细鬼和糙米俩兄弟、鲍炳荣和越佬俩兄弟、陈八斤、胡早生、胡龙刚、胡光先、下街矮子、胡贵祥、合作商店的老毛等,女的有江娇莲、陈桂娇、陈米娇、韩金花、韩冬花、胡菊花以及后来成为全国著名赣剧表演艺术家的胡水花。大哥年轻时也喜欢演戏,大概是十五六岁的时候,他第一次和水花、菊花同演的“小放牛”、“卖草墩”,我现在仍然记得很清楚。以后他有时也逢场作戏,下场串一角,他的须生、小生、小丑都演得很到位,只是嗓音差一些,但他会用嗓子,唱起饶河调来仍然韵味十足。如果他不从政而是从艺的话也一定是“家”一级的名角。还有一位曾乃光老师是不能不说到的重量级人物,他原是乡村道士,解放后被收编为小学老师,会绘画,几乎所有的饶河剧目都在他肚子里,能导能演,在戏台上他是一个多方位的角色,擅长文武小生、须生老生,特别是反串各色旦角更是让人赞叹不已,演什么像什么,传统程序清楚,动作招式明朗,表情丰富,演得很专业,令人佩服,街上演戏就“阵阵离不开穆桂英”少不了他。赣剧表演艺术家胡水花出道前,在家乡演戏是得力于他的启蒙的。由于他的作用,以后的阵容就更强了,宁家山里的一位叫“扑鸡嚒”一位叫“汉腊离”的都是很出色的男旦角,桥头村演正旦的乌仂、丛树下村演花脸的混子都经常加盟下场。后来古县渡区的文卫支部也经常组织演出,很多老师、医生都有精彩的演技,我们的老校长还常组织中小学生演现代戏、古装戏,如学生演的“天仙配”、“游西湖”都演得有模有样,为配合社情教育,组织师生演出过的大型现代剧“血泪仇”、“杜鹃山”都起到了轰动效应,现在来看老校长的确有教育目光。我那时是每演必看,从开台锣鼓响起一直看到锣鼓朝天,还总嫌不尽兴。在我的记忆里,曾老师演什么像什么,他演的薛平贵、杨波、周瑜、凤姐、穆桂英等,无论是生角或是旦角,无一不让人叫好。朱延庭老师演的刘备战战兢兢十分可怜,胡新元、胡自铸两任校长和汪霞老师演的赵子龙英俊威武,吴山老师演的诸葛亮潇洒自如,胡顺生老师演的鲁肃、曹文举诙谐滑稽,高云和老师演的高怀德、邹应龙、朱庭渊各有特色,高天柱老师演的包公、严嵩和混子师傅演的徐延昭、郑子明以及曰佬演的齐宣王都很老成稳重这些形象我都记忆很深,那一招一式都很有功底,而刘元发老师演的谢大夫、老毛反串的海老三的老婆更让人捧腹大笑。几位旦角的演和唱也都声情并茂,各有特长。江娇莲在女角里算是年纪大一点的,但是她在台上的功夫依然有声有色,她的扮相端庄秀美,身段修长,姿态娉婷,唱腔娇脆甜美,吐词清楚,表演拿捏得很有分寸,不温不火,轻松自如,一招一式都很准确到位,在“平贵回窑”一出中把王宝钏由忧愁到欣喜的感情变化和既端庄稳重又胆大调皮的性格刻画得淋漓尽致,让台下的观众尤其是女同胞们也跟着由哀愁转为高兴;韩金花的唱腔圆润,唱出的声音就像撞击铜钟一般,嗓音宽厚洪亮,做功稳重,演的银屏公主给人以视觉听觉美的享受;陈桂娇的七仙女、韩冬花的金枝女等都演得很出色,这都是曾老师功不可没呀。演的戏通常都是农村老表喜闻乐见耳熟能详的折子戏,一般都是“黄鹤楼”、“芦花荡”“别窑”“回窑”“九件衣”“女帮子”“二进宫”“刘高抢亲”“起子杀齐”等,逢年过节一般都是“满堂福”“七姐下凡”等整本戏。五十年代末古县渡初中学生欧阳寿生、谢水莲演的一出“秋江”,博得了极高的评价,让后来来此演出的县专业剧团表演的同一出戏大为掉色。周雪洋和我大哥演的“张三借靴”,那惟妙惟肖、诙谐滑稽的表演,更成为人们很长一段时间的话题。。后来被选调到县赣剧团的胡水花(瑞华)在成为国家名演员后,有时回到家乡遇见有演出,也会临时上台串一角助助兴,不用说她的出色表演让人赞叹,就是她的这种不计地位、不计得失、不忘根本,热心为家乡父老乡亲奉献的精神也倍受人尊重。除此外,有的村三角班演出的乡村小戏也令人回味,如张家坽村演出的“三矮子扳笋”、“小腊利磨豆腐”等。有一年古南古北打擂台,真是盛况空前,在中学里搭了两座台,每个晚上都演同样一出戏,演了三夜,台上演的认真,台下看的出神。观众一会涌到左边,一会涌到右边,哪边演得好不好,就看台下的观众多不多。当然,有时候也会出一些笑话。有一次演黄梅戏“天仙配”的折子,演土地公公的徐金发忘了戴髯口,白胡子老头成了小帅哥。他一手拿着拐杖一手去抹胡子,一抹,啊呵,没有胡子,他急着往后台做怪像,后台赶忙给他递上髯口,晚了,台下“轰”的一声笑开了,叫了起来“胡子,胡子!”还有一次欧阳寿生和陈米娇演“夫妻观灯”,演着演着,欧阳一个动作,裤腰带散了,外面的裤子掉到了脚背上,台下又是一片喝彩,好在台上是老演员、台下是老观众,彼此都很熟悉。欧阳把裤子提上来象没有事一样又接着往下演。那个时候这样演出,全都是民间自发组织的,既没有任何报酬,又没有什么福利,更没有红包,演完戏夜宵都没有吃,他们图的是乡亲们高兴、热闹,那个时候的人是多么的纯洁善良,人与人是多么的和谐融洽呀!到了六十年代,古县渡组建了一个剧团,看戏的机会就更多了。演戏看戏,似乎古县渡要比其他别的地方更作兴一些。在这块土地上也出了不少优秀演员,其中最著名的有国家级的赣剧表演艺术家胡水花(胡瑞华)是家喻户晓老幼皆知,盛誉饶河水系。·5·4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by/747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