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县沁阳城市地位的变迁

2024/8/24 来源:不详

千年古县沁阳历史悠久,因故城位于沁水之北而得名,是豫西北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历代多为郡、州、路、府、县治所在。作为怀庆府治的沁阳东毗博爱,西邻济源,南接温县、孟州,北与山西省晋城市接壤,京洛之通途,晋豫之要冲。郭学昌的《河南辉县地理志》中,晚清怀庆“经商者几遍亚洲,不第中国而已。即以省会观之,怀庆商人,约占十分之三”,可见当时的怀庆府也形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省内怀庆府至开封、怀庆府至南阳、怀庆府至登封,省外还有怀庆至太原。沁阳之所以是晋豫交通的重要门户,跟其地理位置有很大关系。明清之际,怀庆府是河南省的一个地方府级建制,沁阳正是怀庆府治所在。明清时期河南怀庆府图《大明一统志怀庆府志》载:“太行雄峙于后,丹沁交流其中,土旷民殷,号称小江南。”乾隆五十四年的《怀庆府志》之兵防志中,上来就说“怀庆带河为固,北连上党,南迫洛阳轵关、太行、白陉之险,北中南城,中惮之要,为古用武地。”当时的怀庆府,大致范围包括今天的焦作市所辖的孟州市、沁阳市、温县、博爱县、武陟县、修武县以及济源市和新乡市所辖的原阳县,洛阳市吉利区。沁阳地形从地图上看,整个沁阳境域北依太行山脉,南眺黄河,地处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交界处,山地、丘陵和河谷平川并存,北高南低,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文献记载,太行有八陉,其中,沁阳就有其中之一的太行陉,这是一条山西南出河南的核心通道,以沁阳、常平、天井、晋城一线为核心通道通行难度相对较低,是八陉中最重要的一条线路。数千年的历史,在古老的沁阳城内留下了众多文物古迹。如金大定十一年(年)所建的天宁寺三圣塔,元至正年间的北大寺、明郑藩王府等。天宁寺三圣塔古城变迁沁阳历史悠久,但沿革多变。古称覃怀、河内,春秋为野王邑,东周襄王四年(公元前年)野王属晋。之所以称为“野”,是因为当时都城及其近郊被称为“国”,而城郊之外被称为“野”,也就是国为城,野为乡,国由诸侯直接管理,而野就交给了下面的卿大夫作为采邑管理。战国时期,野王先属魏,后属韩。郝王二十九年(公元前年),秦司马错击魏河内,魏纳安邑及河内于秦,五十三年(公元前年),秦将白起攻韩之野王,野王降。五十五年(公元前年),秦王发河内十五岁以上之人至长平,攻打赵国。野王之战始皇六年(公元前年)秦使卫君角徙居野王。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年),秦统一六国,野王隶三川郡,并置怀县(今河南焦作市武陟县大虹桥乡土城村),这可以看作是怀庆府治最早所在。这时的三川郡置有怀、武德、温、河阳、修武、野王、阳武等县。二世元年(公元前年)废卫君角为庶人,卫亡。《史记项羽本纪》中记载,“赵将司马卬定河内,数有功,故立卬为殷王,王河内,都朝歌。”但到了高祖二年(公元前年)三月,刘邦攻下此地,殷国被废,置此地为河内郡(治所怀县),改野王邑为野王县,归河内郡管辖。沁阳境内的县一级建制的设立,一直延续到了年撤县建市,这种县级建制共历年。西汉时期的河内郡王莽上台后,于天凤元年(9年),改野王为平墅,光武帝时又复改为野王。三国魏时,仍为河内郡野王县。郡、州、府、县之治西晋武帝泰始二年(年),河内郡治由怀县迁至野王,就这样,野王成为了河内郡治,怀县成了河内郡属县,这可以看作沁阳之地是作为郡、州、路、府之治的开端。西晋时期河内郡此后,野王之地先后为前、后赵,东晋、前秦、前燕、后秦、后燕、北魏、东魏、北齐、北周等国所据。《晋书》中记载,“河内郡治野王。又河内督将郭默收裴整余众,自为坞主,刘琨以默为河内太守。又石勒攻冠军将军梁巨于武德杀之。又慕容恪遣悦绾追吕护,及于野王,吕护谋引王师袭邺。升平五年,慕容恪讨之,护南奔晋,燕将段崇北渡,屯野王。”《十六国疆域志》中记载“河内郡,前赵亦治野王,又后赵河内郡领县十,治野王。晋永和七年,石虎故将高昌屯野王,降晋。”《魏书》记载,北魏献文帝拓跋弘在位的第三年,即天安二年(年),置怀州,州治野王,到孝文帝太和十八年(年)时,州废,怀州所领的河内郡野王县为“州、郡治”。及至东魏孝静帝天平元年(年),复置怀州,领河内、武德二郡,八个县”。另据《太平寰宇记》记载“后魏置怀州,兼置河内郡,治古野王城”。隋朝建立以后,野王县先属怀州河内郡,至开皇三年(年),废河内郡,野王县改属怀州。开皇十六年(年),改野王县为河内县,属怀州管辖。大业三年(年)时,又废怀州,河内县属复置的河内郡。唐朝武德二年(年),王世充在济源柏崖城(今河南济源市西南五十里蓼坞西北)设置怀州。武德三年(年),怀州又置太行(今博爱)、忠义(今沁阳崇义)、紫陵(今沁阳紫陵)、榖轵、温五县。武德四年(年),前太行、忠义、紫陵三县复归河内县,怀州治迁河内县。唐太宗贞观六年(年)又设置河北道,河内县归河北道怀州。武则天时期,曾废怀州,改为河北道河内郡,至唐肃宗乾元元年(年)又改河内郡为怀州,河内县仍属怀州。唐德宗建中年间还曾设置河阳军(治所河阳城,今河南孟县西三十五里)管辖怀州、卫州等地,河内县归属河阳军怀州。唐武宗会昌时期曾将河阳军移治河内县。宋代,河内县最初隶属河北路怀州河内郡,至宋神宗煕宁六年(年)分河北路为东、西两路,河内县归河北西路怀州河内郡管辖。北宋河北西路怀州金时,设置沁南军节度使,治所河内县,归河东南路怀州所辖。天会六年(年),曾改怀州为南怀州,后于天德二年(年)复称怀州。元朝初年,河内县属怀州,隶属中书省燕南河北道肃政廉访司。蒙哥七年(年)怀州废,置怀孟路辖河内等州县,治河内县。至元元年(年),怀孟路隶属彰德路,次年,又恢复怀孟路自为一路。元仁宗元延祐六年(年)改怀孟路为怀庆路。至正二十年(年),重筑河内县城。怀庆府治明朝建立以后,于洪武元年(年)改怀庆路为怀庆府,府治河内县,隶属中书分省。同年又增筑河内县城墙。次年(年)改分省为河南行(中书)省,洪武九年(年),改河南行省为河南布政使司,河南布政使司怀庆府下辖河内、济源、修武、武陟、孟、温等六县。明成祖永乐二十二年(年),封卫王朱瞻埏于怀庆,但并未就藩。正统九年(年),又徙封陕西凤翔府郑靖王于河内县。清代,沿续了明代建制,河内县归怀庆府所辖。河内县北边是山西泽州,东接修武、武陟,南接温县、孟县,西邻济源。雍正二年原武县属来属,乾隆四十八年复以阳武县来属。至此,怀庆府共领河内、济源、修武、武陟、孟、温、原武、阳武八县,亦即怀府八县。乾隆时期怀庆府图乾隆时期河内县图这一时期的河内县作为府、县治所,始终是怀庆府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从河内县东至卫辉府、开封府,北至山西泽州府,西南至河南府(府治今河南洛阳市)都有官路相通,将怀庆府下面的修武、济源、孟县、温县、武陟等串连起来,而且怀药等地方产品的形成与发展,使得怀庆商人逐渐壮大起来,处于府城中心地位的河内县城成为重要的怀药交易基地。而现在的焦作市区,在清末还只是修武县的一个小村庄,自光绪二十八年(年),英国人开采煤矿、建设铁路,使之迅速发展起来,到宣统二年(年)以西焦作村为中心开始设置修武县焦作镇。怀庆府的退出清朝灭亡后,怀庆府所在的区划是在不断调整中,先是废县存府,河内县废,地入怀庆府,动摇了沁阳县作为府治的行政中心地位。这一地区中心城市的变迁,与当地矿业经济发展和新兴城镇兴起不无关系,导致了对原来的中心城镇分布格局形成了冲击。例如,曾经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新设小镇――焦作依靠本身特有的煤炭资源,在当时迅速地发展起来,成为怀庆府地区新的经济中心城市,逐渐地取代了沁阳作为怀庆府府城的中心城市地位。再如清化镇,自清末与山西商贸往来的日渐兴盛,加上光绪末年道清铁路的修建,清化镇的铁路交通、商贸物流地位日渐突出,使得沁阳的经济枢纽地位又受到了影响,于是导致了后来沁博分置,使得沁阳的商业地位进一步下降。道清铁路示意图先是年,废府存县,怀庆府废,因沁水在郡城西北,县境旧有沁阳城,又接着在同年二月十六日,河内县改称沁阳县,划归同年所设置的豫北道(治所汲县,今卫辉市)管辖。从此,在历史上曾做为地区名、郡名、县名的河内二字消失,同样,怀庆府做为地名也退出了历史舞台。年,豫北道改为河北道,沁阳县属河南省河北道。年8月,河北道撤销,析沁阳县东北大部地区于清化镇设置了博爱县,沁阳县划归河南省第四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管辖。年,沁阳大部被日寇所占,沦陷区归日伪所设置的豫北道管辖,未沦陷地区仍然归属河南省第四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管辖。抗战后,沁阳仍属河南省第四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管辖。年,焦作矿区设立了焦作市,年改为焦作县,年10月又改为焦作矿区。建国后的沁阳地位变迁建国初期,焦作、沁阳、修武、武陟、孟县、博爱、济源等县隶属平原省新乡专署(驻焦作)。年,原武和阳武两县合并为原阳县。年平原省撤销,沁阳县、焦作矿区改隶河南省新乡专署,这时的专署机关由焦作迁驻新乡。至年7月,焦作矿区被撤销,改置焦作市,先由河南省直接领导,后归新乡专署代管。年12月,修武、博爱两县划归焦作市领导。年8月,修武县、博爱县、温县建制被撤销,修武县、博爱县并入焦作市,温县与沁阳县合并为沁阳县。年10月,恢复修武县、博爱县、温县建制,归新乡专署领导。年1月,焦作市由河南省和新乡地区双重领导,至年又改为省辖市。年9月,焦作开始实行市带县体制,先是修武、博爱两县划归焦作市领导。年沁阳县政区图到年,新乡地区撤销后,沁阳县及温县、武陟县、孟县、济源县划归焦作市管辖。年9月27日,沁阳撤县建市,由焦作市代管。现沁阳市辖3乡6镇4个办事处。年沁阳市、孟县、温县图今日焦作市政区图(原创作者:史说新传)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l/695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