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蒲江bull每周一宝宋代蒲江鹤山

2022/6/12 来源:不详

蒲江县鹤山街道樱桃村玉芝山

南宋端平二年(),十一月六日朝廷令端明殿学士、同签书枢密院魏了翁督视京湖军马,十二月命其并督视江淮军马,以抵御元兵入侵。是月十四日,魏了翁出征陛辞时,理宗皇帝御书“鹤山书院”以赐。

宋理宗画像

魏了翁画像

清代蒲江鹤山书院照壁

据吴万居《宋代书院与宋代学术之关系》统计,宋代书院余所,得到皇帝御书赐额的仅有34所。南宋晚期,魏了翁及其鹤山书院在朝野上下已经名动一时,家铉翁《则堂集》有“南方共宗鹤山老”之誉,其地位与影响力可见一斑。

魏了翁(—),字华父,号鹤山,南宋著名的教育家、理学家,邛州蒲江(今四川蒲江)人。为传播理学,培育英才,他于蒲江、靖州创办鹤山书院,形成理学上的“鹤山学派”。元明清时期,为纪念魏了翁,苏州、蒲江、眉州、邛州、泸州各地建立鹤山书院以传承其学派文脉。

那么,今天这个书院的遗址在哪里呢?

明代宪宗成化七年(),蒲江知县邵有良于县城北一里处重建鹤山书院,在今蒲江中学校址内,其书院地址已与宋代鹤山书院原址相去甚远。但,今天许多文献著述往往误以此为魏了翁建立鹤山书院的地方。今《蒲江县志》(年版)记载:县人魏了翁于嘉定三年()创设鹤山书院,遗址今蒲江中学校址。纪穑缘、虞桃秀《中华学府志·四川卷》,贾大泉《四川历史辞典》,高文《四川历史人物名胜词典》,《四川省志·教育志》(年版)均沿袭此说。

魏了翁《鹤山文钞》十一卷有《书鹤山书院始末》,其文云:“先庐枕山,与古白鹤岗阜属连。山之巅,则修竹缘坡,循坡而上,草木胶葛;又上焉,则荆棘之所于也。有烽燧故基,相传为李唐时西南夷数大入,是为望敌之所。盖居一县之最高峰,故县人亦罕至其地。一日,与家人穷隮颇爱面前隈支一峰,欲即之而不得。则除剪其荆棘,蒙犯虺蜴,聚足而上,则其地平袤,衡广二百尺,纵数里。无复侧峻凹凸,殆天閟而地藏者。隈支中峰,复屹立其前,如有巨人端士色授面承欤?遂卜室贮书其上,与朋友共焉。会居心制,未即功。”

据其《始末》,魏了翁创办的鹤山书院地点应该在与其父墓地相连的白鹤岗阜。那么,魏了翁父亲的墓地又在哪里呢?

魏了翁的《赠王彦正》记载:“嘉定二年,余以心制里居。宅兆未卜。闻资中王直夫雅善青囊之术,即具书币致之。居三日,余表兄高南叔拉与登隈支山,过蟠鳌镇,历马鞍山。未至山数里,直夫顿足而言曰;‘由长秋山而下,乾冈数里,其下当有坤申朝甲乙出之水,子之先君子其当葬此乎,’下而卜之,果如所云。遂为今长宁阡。”

因此,我们不难知道魏了翁父亲的墓地是在长宁阡。

从资中风水家王直夫与魏了翁的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些端倪。王直夫道:“子未有室,居子之先庐,被山带江,其上有山,与马鞍之朝向若相似,然隈支为巽己峰,实当其前,傥知之乎?”原来,隈支山在白鹤书院的西北方向,这与魏了翁的《书鹤山书院始末》里所叙述的,“面前隈支一峰”与“隈支中峰,复屹立其前,如有巨人端士色授面承欤?”,记载完全一致。

由此,魏了翁的鹤山书院原址应该在其父亲的墓地长宁阡之上、隈支山之下的白鹤岗阜。魏了翁是这样描叙其地形的,“其地平袤,衡广二百尺,纵数里。无复侧峻凹凸,殆天閟而地藏者”。

但是,白鹤岗阜、长宁阡、隈支山又在哪里呢?

魏了翁有诗《自长宁阡过灵泉兄墓爇黄经从隈支以归》,“晨策犯层巅,危如峭壁缘。溪明人在地,路绝马行天。松倚露云立,稻依霜雨眠。不知岁年晚,抚事亦悠然。”此诗里的灵泉兄是其同产长兄高载,葬于长宁阡。高载知灵泉县(今成都龙泉驿区)时,“会以母丧,自伤不得侍养,曰:‘吾何以生为也!’哀毁而卒。”据魏了翁《知灵泉县奉议郎致仕高君载行状》,其时,长宁阡位于“眉州丹棱县长宁乡仙水里乾山之原”。

隈支山,“盖居一县之最高峰,故县人亦罕至其地。”年,鹤山镇蒲砚村出土明朝奉直大夫孙礼的墓志铭,中有“改葬芝山”,“芝山”即“隈支山”。“芝山”今名“玉芝山”,山顶在鹤山镇的樱桃村,山顶海拔.3米,为县城南面最高峰。

李唐时烽燧故基制高点

李唐时烽燧故基上的泥砖房

李唐时烽燧故基石阶

玉芝观遗址

七一二台山峰

年1月29日,蒲江县文物保护管理所工作人员龙腾、陈学林、李文科与四川省红色文化研究会蒲江工作委员会执行会长雷贵林,前往长秋山麓的玉芝山,进行田野调查,寻访宋代蒲江鹤山书院遗址。我们经电视发射塔、唐代玉芝观遗址,登上位于鹤山街道樱桃村5组的玉芝山,其上有80年代建的泥砖墙一堵,中夹杂陶瓷瓦片,其下有古代石台阶柱遗存。此峰雄踞群山之上,视野辽阔,疑其是魏了翁文中的“烽燧故基”,即李唐时为防止西南夷入侵蒲江而修筑的望敌之所。

青年水库

隈支中峰远眺

玉芝山其下,有一段新开辟的小路,可通车,行数百米,望见一方小水库,是为“青年水库”。该水库位于鹤山街道樱桃村4组,始建于年,次年竣工。水库蓄水处地势平坦,与魏了翁口中所说的“其地平袤”甚为吻合。水库前,一为电视塔台所在山峰,一为三锅桩,中为玉芝山矗立,难道这不就是鹤山先生所云“隈支中峰,复屹立其前”吗?!。水库之右为一山岗,孤立横亘于侧,其上平整,周遭岩石坚实,盖鹤山先生所云“白鹤岗阜”欤?

白鹤岗阜远眺

白鹤岗阜周遭岩石

据当地七十五岁的老人陈庭福讲,山岗之下,有古道一条,蜿蜒崎岖而下经干岩腔可抵山下。以前,人们必经此道方可到达青年水库。这条古道,应该就是年前魏了翁与学子们前往书院的山间小道吧。

调查当地老人陈庭福

旧时上山的古道

经过此次实地调查,结合魏了翁文中的鹤山书院的结构,我们基本可以复原宋代蒲江鹤山书院的布局:白鹤岗阜循青年水库,依次为鹤山书院前中后三堂、师立斋、书舫、南北窗、藏书楼尊经阁、事心堂,游息之池圃,其后为可凭高瞰虚之愿丰亭。

年《成都文物》第2期程忠仁(龙腾)、陈少林发表《鹤山书院考》提出宋代魏了翁蒲江鹤山书院遗址在玉芝山。胡昭曦《四川书院史》认为,程忠仁(龙腾)、陈少林是首先提出这一看法的人,胡昭曦与熊瑜教授进一步肯定这一说法。

八百载悠悠而下,鹤山苍苍,蒲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放眼处,当年的鹤山书院如今已是满目荒草杂林,不得不令人感慨人间世事如沧海桑田之变迁。中国书院制度,起源于唐代,宋代盛极一时,马端临《文献通考》称其为“乡党之学”。朱子云“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蒲江先贤魏了翁创办的鹤山书院不仅是蒲江历史上第一所书院,而且也是全国各地鹤山书院之本源,探寻、保护、开发宋代蒲江鹤山书院遗址,对今人而言其意义,善莫大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l/54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