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誉为三晋第一署的榆次县衙
2023/4/29 来源:不详榆次古县衙始建于宋代,它的规制是六径五堂,不同于中国古代历史上常见的四径三堂的县衙规制,而它“逾制”的原因,却与太原古晋阳城的毁废有关。
榆次县衙宋朝建立以后,赵匡胤和赵光义兄弟二人三下河东,历时19年才攻破了北汉,故而赵光义很是痛恨晋阳人民的顽强抵抗。而且晋阳城在存世的余年里,出了很多真龙天子,他也惧怕再出一个,故而火焚水淹,彻底摧毁了古晋阳城。
晋阳城毁废后,太原府也被降为了并州军事,州治所迁到了榆次,榆次县衙自然也就升到了州府衙门的规置。虽然并州的州治所只在榆次三年,就以“地非要会”为由,迁回了唐明镇,榆次复县置,但这座“逾制”的衙署却历宋元明清,较为完好的保存到了今天。
榆次县衙虽然规制不似寻常县衙,但它的方位如俗语“天下衙门朝南开”所言,坐落在东大街以北的地方,向南开门。整座建筑群占地多平方米,六进六出,中轴对称,左文右武,共建有五堂二十六院落,前堂后寝。历来有“朝堂看故宫,县衙看榆次”之说,被誉为“三晋第一署”,有"晋藩首辅"之名。
县衙内部(图片来源于网络)
它是榆次老城官职文化的载体,分为行政管理、文化生活和神庙祭祀三个系统,相关建筑分布在东西中三路。
中路轴线最南侧有三座临街屹立的石牌坊,坐落在草白玉石须弥座上的四柱三间式牌坊为主,两座两柱一门式牌坊分立两侧。牌坊之后就是建在台基之上的衙门,面阔三间,进深二间,顶为悬山顶,檐下悬匾,上书“榆次县衙”四字。门内设前廊,廊内立有巨鼓一面。
仪门在衙门以北,是礼仪之门,取“有仪可象”之意,南北檐下各悬有匾额一块,上书“晋藩首辅”“古并州治”。它是县衙里等级最高的一座门,有左中右三道门共六扇,中间一道只有新官上任、重大庆典以及迎接重要官员时才会打开,平时衙署工作人员出入走东侧称为“人门”的耳门。仪门以西是分为男牢、女牢和si牢的牢狱,以及供奉狱神亚孻(nái)的牢神庙,临近此处被称为“鬼门”的西耳门,只为押送犯人而开。在衙门和仪门之间的院落,还设有赋役房,这是县衙的第一进院落。
仪门(图片来源于网络)
穿过仪门,是县衙的第二进院落,院中有县衙的中心建筑——大堂牧爱堂,面阔五楹,进深三间,是县级地方官吏行使权利和处理政务的场所之一。大堂前方,甬道中间立着一座名为“戒石坊”的石牌坊,两块戒石碑在牌坊之后,分立在甬道两侧。大堂东西是明清时期州县下设的六个办公机构,即中央六部的地方机构,吏、户、礼在左,兵、刑、工在右。
牧爱堂(图片来源于网络)
大堂以北是审理民事纠纷和知县议事的二堂,规模与大堂相比较小,为三间面阔。三堂在它之后,是知县日常办公、批示文件的地方,俗称“签押房”,堂中有一幅康熙帝视察时,御笔亲题并赐予当时的知县祖良才的对联,是榆次县衙的镇衙之宝。
在二、三堂东西的小院子里,还设有巡捕房、县丞院、钱税院、主簿院、典史院等。以北就是知县一家生活起居的后院,四堂和五堂在这里。其中面阔五间,设有前廊的四堂是知县接待客人的地方,五堂则是一座家居的两层楼房。此外,在县衙东路南侧还有酂(cuó)侯祠、社神祠、衙神庙等祭祀建筑。
榆次县衙是榆次千年历史的见证,它不似平遥县衙熙攘喧闹,一切仿佛还是县令刚刚离开时的样子,那些“击鼓鸣冤”“三堂会审”等经典画面,好似还在这里上演。
钱税院(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