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顶古堡偏城寻访河北古村古镇系列
2023/1/15 来源:不详山顶古堡——偏城
——寻访河北古村古镇系列
杨振国
太行山连绵千里,纵贯北国,号称“中华之脊”。我的家乡涉县,就位于“中华之脊”东南麓的晋、冀、豫三省结合部。
太行山浩瀚的褶皱里,有无数高高低低的馒头状的山包和无数深深浅浅的蜂窝状的山坳。涉县的偏城镇就座落在其中一个浅而又浅的山坳间,偏城村的“刘家寨”,就坐落在其中一道低得不能再低的山包上。
早听说过,那个被称为“偏城沟”或“宇庄沟”的不起眼的浅山坳,曾经是“飞地”,堪称天下第一奇绝。而那个低得不能再低小的不能再小的山包顶上的“寨子”,却两度成为涉县的“首府”,也是中国隶属史上的奇迹。偏城村被国务院列入全国历史文化名村是当之无愧的。涉县也真不愧为千年古县,除却名扬天下的娲皇宫和一二九师司令部旧址不说,就连这样一个不曾引人注目的村庄,也竟然有如此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一)
遵师友之嘱,那天我邀了在摄影方面很有造诣的党史研究室李书味主任,驱车从县政府出发,半小时后进入偏城村,隔着车窗就望见了,像皇冠一样“戴”在一座小山山顶的城堡。那肯定就是网上炒得很火的“刘家寨”了。于是,李书味负责摄影,沿着我们的寻访路线一路捕捉,一路拍摄,而我,则跟着镜头,回忆着我所知道的相关资料,不拘一格畅所欲言,一路写下去。
跟成批拥进偏城的大多数游客一样,我们顺大路,下村路,拐上陡坡,“刘家寨”的北城门迎面矗立。这座城楼明显分上下两部分,上半部分的城楼当地叫“小楼的”由青砖盖成,下半部分是城门洞,由石头垒筑。最引人注目的是嵌在城楼正中的石雕“偏城”两字,盈尺古隶,笔力苍劲,庄严地享受着应该享受的排场。斑驳的青砖城楼上醒目的裂痕,布满了岁月的古老和苍桑。石券城门的门洞左右“沧海龙马”“麒麟望日”的石刻,却显示着曾经的辉煌。城门早已不存在了,但留在门脸上方的半尺厚的硬木“门楣”,和门洞两壁上的门杠插口,还能让人想象得出冷兵器时代,这座城堡是如何的坚不可破。
城堡共有北、东、南三座这样的城楼,这里就是三门之一的北城门。据说,东门为正门,曾经上书“永安寨”三字,现已无存。可据我观察,现存东门、南门的建筑,很明显都没有北门精致,应该没有正门和偏门之说才对。
《涉县地名志》载:宋末元初,罗、刘两姓均居于寨上,有“罗半寨,刘满寨”之说,后罗姓绝嗣,刘姓便将寨子四周筑墙改名“永安寨”,并建南、北、东三门,俨然如一座小山城。又因此处地处偏僻,故名曰“偏城”。
也有人说“偏城”不是一座真正的城,因为它只有北、南、东三个门,并非四个门。还有人说“城”一般是指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但这里只是一个家族聚集地,所以就不能称为“城”。而我面对高耸在自己面前的城楼,确信偏城是座城,或者说是座“城堡”。因为,所谓的城,就是城墙和城墙以内的地方,与城门多少无关,也不一定非得是什么中心。这其实是个很简单的事,只要我们认识、承认、尊重偏城城楼上的两个字就足够了,大可不必故作高深地作过多的牵强附会。
偏城村是因为村中那座名为“偏城”的山顶古堡而称偏城,偏城镇是因为偏城是座大村而称镇。“刘家寨”是偏城的一个别称,是近几年才兴起的一种叫法。过去只有“寨上”这种叫法。我们在偏城村打听“刘家寨”,村里人初听都不解,回过神来才会说:“你是说偏城吧!”。在《涉县志》、《涉县地名志》上,都没有“刘家寨”这一说。称偏城为刘家寨,起始于涉县政协编的一本《涉县自助游》的小册子,后来偏城才被网上广泛称为刘家寨。
据我所知,在河北乃至全国,以城为名的地名一数一大串,仅涉县境内就有“辽城”、“桃城”、“赵简子城”、“岳尚书城”等,可是,仔细寻访起来,绝大多数的“城”,现在都已经“名存实亡”了,唯独“偏城”,这个古老的山顶城堡却名副其实,基本完好地保留着城堡的姿势,高高耸立在茫茫太行的皱折之上。
(二)
偏城,一直以来就是偏城地区引以为自豪的地方。因了古堡垒的存在,村叫偏城,周围十三村所坐落的沟也叫偏城沟,包括青塔在内的23个村都称偏城镇,涉及方圆几十里。这里仅有文字记载的可考历史,就长达多年;曾经两度成为涉县的“首府”;元、明、清、民国四个朝代多年,被称为的旷世罕见“飞地”。
这一切都是从一个叫刘震的人开始的。清代和民国年间的几部《黎城县志》都是这样写的:刘震,偏城人。生而躯干奇伟,胆力过人,慷慨有大志。金季,元兵南侵中原扰攘,郡邑多集豪家子为义兵。震在选中,以勇鸷闻。贞佑(年)初,金主播迁于卞,所在盗贼蜂起,自相剽掠,黎、涉城不守,立崇州于熊耳山寨,以领之。每强冠至,震躬环甲胄,挺长矛,以一当百,所向无不克。数年中,由行伍升为万夫长、崇州太守,佩金符,时年三十二矣。所统率不过三数百人,远近畏服,望风退缩。岁壬午(年),元太师国王飒吉思,略地赵晋,乃审去就,率邑民诣巨鹿县军门款附,表为奉国上将军、涉县左副元师,崇州太守如故。抚遗黎,招逃亡,芟夷强暴,一境捎安。甲申(年),从国王帐下勃罗先锋攻朝歌还,及金将张元帅,战于武安,张死之。至其境,会同僚刘子华以城降于真定史候,震谓涉乃潞之旧邑,岂可舍近而趋远哉?遂投于潞太师任忠,优遇有加,俾寄理于涉之偏城坞,谓之分治涉县。凡山岩诸栅未服之人,及南北两囤青头蚁尖山贼,多招降为民。败武仙于故关之西而奔之,追宋元帅于坛阴之仙人崖而溃之。壬辰(年),随大军渡河围汴梁,扫归德,平蔡州,战敌功多。甲午(),都元帅答海甘卜、平阳习力吉思,统兵取西川,以震启行。首摧青野围山堡师,次兴元至沔州大安郡,皆下之,过米仓关又破之,进克城都,至夔府还。主帅赏劳者再四。师回,会上命省崇州,复黎、涉二县,命震为涉县长官。丁卯(),年老目疾,倦于政事,以子世英袭职,买田于温村之别墅而居。花木水竹,围映池馆,官僚士庶,日盈其门,谈笑圁圁,以终其身。初,震之幼也,襄垣刘将军世雄,土河里大宗同宗也,家口破亡,投老于震,授以六壬遁甲孤虚之术,故所战无不利,所向无不克。保熊耳寨日,金上党公遣裨将高某,侦其无备,潜军击破其壁。老幼溃散,公已北奔矣,追兵踵至蹑其后,震大怒,回戈力刺二(下缺)。
全文引用这段话,主要想说明的是:在公元年,刘震就“俾寄理于涉之偏城坞,谓之分治涉县。”关健是这个“坞”字,有三层意思的解释,一是地势周围高而中央凹的地方;二是四面高而挡风的建筑物;三是防御用的小型城堡。偏城的地势,三种解释都适用,唯一能说就是在公元年之前,偏城这座城堡就存在着。刘震是以熊耳山寨为老营做太守,还是以偏城为老营做太守,或者说两者都是他的老营,我们仅仅从文字上不得而知。但从这里可以知道,涉县当时所谓的“升”为崇州,事实上是金代的流亡政府给的一个空洞的封号而已,并没有形成一个真正的管辖和隶属。取消崇州建制后,涉县、黎城都单设县,偏城虽在涉县境内,却归了黎城。
偏城和他周围共十三个村,从公元年到年,历经元、明、清、民国,先后长达年,一直属山西黎城县管辖,而它的实际版图却在涉县地界内,就是说周邻与隶属全不接壤的,在偏城镇和黎城县之间,又隔着涉县的辽城乡与索堡镇等地区。这在历史是是罕见的,闻所未闻的奇闻。所以被称为“飞地”或“插花区”。
偏城早在汉代就有了相关的文字记载。偏城具体为何人所建呢?问题却至今无解。刘家后人只能猜测建寨与刘震有关,他们的理由是,从刘震算起,刘家四代为官,那时,刘家成为当地望族。因此,刘震被后人奉为刘家“始祖”。或许就是在那一时期,刘家建起“永安寨”——人们以青石为砖,垒起10米高的城墙,开了东、南、北三门,寓意住在寨子里的刘家子嗣“永远安康”。
颇具戏剧性的是,刘震晚年并未回到偏城,他最后选择了定居温村——那个地方,山清水秀。至于为何不回偏城,或许,因为那里太偏了。
在我这个稿子完稿之时,又得了一个重要的消息,就是涉县农工委原书记王会江说,他收藏有一本中国历代地图册,从那上边显示,东汉时期涉县的偏城地区就是“飞地”,就归黎城管。若从那时算起,偏城的“飞翔”史应该是年左右。那形成“飞地”原因就更无从考证,更是个历史之迷了。
(三)
偏城在我的心目中,一直是一座壁垒森严的古城堡,一直奇怪地把我隔在它的外边。我浏览过不少有关偏城的资料,后来又和贺翠丽一行五人,再一次浏览了这座因为防御而形成的山顶建筑。它长宽均为米左右,大体上呈正方形。保存相对完好。
我们是在一个主动迎上来作向导的热心老人带领下,通过北城门的门洞进入城堡的。据说,城内由南北两道主街道和东西无数的小街构成,城中心有十字街;现存47个院落,方圆达平方米,建筑面积达平方米,全部是砖石土木结构;其始建年代最早可以追溯到宋末元初,现存大多为明、清至民国初年。四围石头筑成的10米高的城墙,连接着寨边一些房屋的后墙,和三个城门一起圈成了易守难攻的山头城堡。如此典型、如此完整的四合院式建筑群,在我国北方是很少见的。
我们进入城堡就没有了方位感,像进入了迷宫。沿街门楼大多高大,飞檐斗拱十分精美,让我们眼花缭乱。许多大门门楣上,书有“敦本”、“庆有余”等横幅,两侧石雕楹联,龙飞凤舞,文采飞扬;高高的台阶,全部是加工精致的青石铺成,底层阶下还有精巧的排水道;不少门口的上马石雕着衔环猛兽,半数被人为砸坏。大致上门有广亮门和扫地门两种,广亮门宽阔,雕刻繁复,门槛高,门两侧有上马石、拴马石,很显赫;扫地门较窄,无门槛,雕刻简单。多数房顶方砖筒瓦,五脊六兽,出飞檐,美轮美奂。
我们感觉被动地跟着向导,像被牵着鼻子的老牛,踏着闪着金属般光亮的青石街面,走走停停,挨门挨户进入各式各样的院落。向导还善解人意地给我们作些必要的解说,这家过去是“某某第”,那家原来是“某某府”,当然还有抗战时期偏城并且单独设县所在的“红色大院”等等,目不暇接,美不胜收,不可能全部都记录下来。我们几乎是不停地按动快门,几乎是一声接一声一鼓劲感叹遇到的惊奇。可面对我们突然的造访和赞叹,村民们好像早以习以为常了,坦坦然然的,该干什么干什么,一点也不生怯,很少有人搭腔。
这座城堡的院落大致有明楼院和石柱院之分。明楼院主房为明楼,明楼外精雕书画;石柱院主房柱子皆为直石,柱顶石多为各式各样的莲花宝座。街道尽头的院落一般是海青房,即:房屋的后墙既属这个屋子,也是城墙。大多院落相互对称,随地形依山就势,结构紧凑,主房、陪房等级明显,主次分明。除了雕梁画栋的中国古典建筑,又间或融有尖券、山花等西方建筑符号,令人叹为观止。
印象最深的是“六门旮旯”。这是一个南北走向的小胡同,东两面各有三个大门,“将军第”位于南头西侧,是寨子内最威严的宅院,串联式的一进三院,西高东低依山势而筑,前后落差有9米之高。从一条50米长的甬道走向二门,两侧各有两层配房;进二门左右对称有厅堂,堂内套间,约50米深,木雕窗棂,石刻柱顶;穿厅堂,上石阶,又进一四合院,正中才是正堂大厅。与它相邻的就是“进士府”,两处大院的大门上的匾额都完好。尤其是“进士府”,据说是因为这处院住着一个抗日英雄,“抗日英雄”的匾挂在上边,遮住了原有的“进士府”三个字,所以,在破四旧时才未曾遭遇毁坏。而北头的第一处院子,又曾是偏城县的“公安局、看守所”。抗日战争时期曾是偏城县委大院。
据说,“六门旮旯”里的六个门曾是刘榕七兄弟的六处宅院。刘氏的发展到刘道泰时,不仅诰封武德都尉,还育有七男九女。老五和老六考取了武举人和武进士,刘姓家族就此达到鼎盛。《黎城县志》上有老六刘榕的传记。说他是宣统乙丑科(年)武进士,曾任正四品昭武都尉。因父病乞归,躬亲调养出入扶持十多年。后痛七弟早亡,教抚两子乡试解额补员。
年到年间,偏城这座古老的城堡成为“偏城县”的首府。当时,偏城脱离黎城县管辖成立了偏城县抗日政府,六年后才撤县并入涉县,在这7年的时间里,八路军师先遣团、偏城县委、县政府等在这里秘密驻扎七年之久。
建国后,一些院落分封给偏城村的群众,不再是刘姓独居。现在的“刘家寨”,老屋新房混存。
(四)
现在,涉县县政府将“刘家寨”的全部居住建筑共计37个院落分出了一、二、三个等级,门口挂上了标志牌,列为重点保护区。保护区内所有古建筑、水井、水塘等严禁擅自改动,寨内现存古建根据具体情况,采取“拆、改、调、留”等措施,先抢修濒危房屋,对已倒塌但有价值的古建逐步照原样恢复。在保护有形文物的同时,涉县还对构成古寨生生不息人文性的重要元素:社火、祭祀、民俗精华,以及传统手工艺、风土特产等地方人文环境及其有特色的文化传统,出台了保护意见。另外,特色街巷禁止机动车通行,破坏村落景观的新建筑也将逐步拆除。同时,把以“刘家寨”为中心、四周向外扩展米的范围定为控制建设区,避免日后开发对重点保护区造成环境影响。
来源《杨振国工室》
年12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