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丰县工业园区的古县城考
2022/8/29 来源:不详当看到文章标题时,笔者相信大部分读者会“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宜丰县工业园区竟然有一座古县城?在工业园区哪里?待笔者慢慢道来。
凡了解一些宜丰县历史的朋友们都知道,阳乐县对于宜丰县来说意味着什么。两县就好比是亲兄弟,三国时期的孙吴黄武年间,一同从上蔡县析出立县,阳乐县后改名康乐县,成为陶回的封邑,对陶渊明始家宜丰研究具有重要价值。余年过去了,宜丰县名还在,而阳乐县名无存。历史上考证阳乐县的区域和县城时,主要有宜丰县境内和万载境内两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一千余年的光阴,全国有数不清的古县经历了分并和改名,甚至消失,与目前的行政区域差别巨大。如果以目前的行政区域来考证历史上的古县,显然是缘木求鱼,笔者常常看到拿目前的县行政区域去考证古县的文章。
考阳乐县名,最早出自南北朝时期沈约的《宋书》,有:“康乐候相,吴孙权黄武中立曰阳乐,晋武帝太康元年更名。”同时期又有郦道元的《水经注》记载:“又有浊水注之,水出康乐县,故阳乐也。”阳乐县在晋武帝太康元年(公元年)更名为康乐,《水经注》中提到的“浊水”,又称“蜀水”,也就是现在的锦江。锦江源出万载县,故有阳乐县在今万载县之说。阳乐县名在历史上存在过两次,一次是在三国时期(公元-年),一次是在唐武德年间(公元-年)。
而最早记载阳乐县城地址的则是北宋初期乐史的地理志《太平寰宇记》,有:“阳乐县城在州西北八十里义钧乡。吴大帝时始于上蔡县管分置。唐武德五年属靖州,八年废。”而后《新昌县志》、《上高县志》均引《太平寰宇记》。《万载县志》则一直认为阳乐县城在今万载县的罗城。不妨先假设阳乐县城在义钧乡,但在义钧乡哪里呢?史料却没有说明清楚。
图为《太平寰宇记》之筠州中记载的阳乐和康乐两县的故城
清康熙《上高县志》中有一篇非常异类的《沿革辩》:“上高古名阳乐,县治在今城外北十里绕城舖,地名城围,故址犹存。秦末,族李斯,以斯河南上蔡人也,并徙上蔡人安置各处。其涉阳乐者,入汉既思故土,求还乡不许,求更阳乐名为望蔡许。于是阳乐改为望蔡,而迁阳乐县治于今城外西二十里,地名蒙安,故址也同。及汉末,望蔡人又愿复旧名,因又复名阳乐。历数朝行省并例,阳乐省入建城。寻以省入建城不便,仍析为阳乐。今县治阳乐一市镇,名上高。迨南唐,谓阳乐两县治基址不佳,不如上高镇形胜,就镇改县,阳乐自此名上高焉。县旧志、瑞州府志载上高沿革稍异,今所考据殊确。”为行文方便,且称之为“沿革辩”。
图为《上高县志》中沿革辩
如按此辩,阳乐县应建于秦,县治在今城围。秦末时,上蔡人受李斯连累被迫迁徙至此。汉初,因上蔡人思乡改阳乐名为望蔡,县治迁至蒙安。汉末,复名阳乐。后县除并入建城,不久又复置。南唐时,认为城围和蒙安两个地址均不佳,遂以阳乐县的上高镇为县治,更阳乐名为上高。
“沿革辩”完全与《宋书》中“望蔡子相,汉灵帝中平中,汝南上蔡民分徙此地,立县名曰上蔡,晋武帝太康元年更名。”的记载相悖。按惯例,史家会采信正史,对这种说法不屑一顾。而笔者却对此兴趣盎然,并去城围实地寻访一番。
城围地名目前还在,属上高县管辖,即今上高县大塘村城围组,处宜丰与上高两县的交界区域。据《江西省上高地名志》中记载,相传况氏于宋末由高安界碑山迁至城围。村建绕城铺古城旁,故名。可见在城围附近,历史上确实存在过一座古城。随着况氏人口繁衍发展,又分出一支在城围不远处聚居,称石门前。
当然,笔者此次寻访,已经做好了寻不到古城遗迹的思想准备,主要目的是收集当地传闻,再通过传闻、史料、地理等关系来比较,欲进一步考证。
来到城围,遇到一位在山坡上锄地的况姓老者,年龄已八十余岁。当问起他附近是否有古城时,他热情地答道,这里没有古城,听长辈说是属于一个叫阳乐县城的外围,所以才叫城围,真正的古县城是在离这不远的现属宜丰县管辖的交坑。查《新昌县志》记载,交坑又称茭坑,古时候属于新昌县义钧乡十五都,现为宜丰县澄塘镇枥下村交坑组。依老者提示,笔者又来到交坑寻访。
图为上高城围村落远眺
图为城围中建于年代的特色民居
图为笔者询访的城围况姓老者
交坑又称“茭坑”,按《说文》解释的“茭,干刍”,“茭”是指喂牲口的干草,说明古代该地大量生长着这种植物。交坑现处宜丰县工业园区东南边缘和宜上公路路边,繁忙的车辆在居民房屋前呼啸而过。因地下水质量非常高,著名品牌百岁山的水厂就在村落对面,该基地原是交坑的一片长满油茶树小山丘。
图为交坑前面的宜上公路,左边为百岁山的水厂
图为交坑村落远眺,沿公路一字排列
此时刚好春耕季节,交坑居民大多不在家,碰巧遇到当地一位准备出门的妇女。该妇女介绍,听长辈说这里原来是座古县城。她又指着宜丰与上高的交界线说,那里一直叫阳门舷,据说是座城门,三十年前公路拓宽时,还挖出一些城砖,当时还有人来考察过。她又说,与宜上公路垂直交叉的一条水泥路便是城墙的遗址,以前还可看出一点城墙形状,现在完全被整平。
笔者依该妇女所指,来到这条水泥路上,又遇到另一位从菜地里回来的妇女。为证实前位妇女所说,便问她这里是阳门舷吗?她点头示意是。于是笔者开始沿着这条水泥路仔细寻找,希望能发现一些城墙的痕迹,但一无所获。
图为横穿宜上公路的水泥路,当地人称阳门舷
图为水泥路旁一处修路挖出的石壁,泥土穿插其中,石块轻轻一捏便成粉末
笔者认为,当地口口相传这里曾经有座古县城,尽管在《新昌县志》中没有任何的记载,但是《太平寰宇记》记载阳乐县在义钧乡,交坑自古就属于义钧乡十五都,从这点看,传闻不一定完全是空穴来风。有时候民间相传,往往比正史来的可靠些。
我们知道,古代修史凭的是各地呈来的文献,除王公贵族和州郡等重要资料外,底层资料则要通过各级郡县层层上报后,汇集一处,供主纂人员采摭,而主纂人员是不可能到每个地方进行详细考证核实。因此,表面上看,主纂人员就那么几个,而实际参与人员又何止千万,中间传抄转呈环节非常多。如果中间出现纰漏,也无法得到纠正,一旦写入正史,便是铁板钉钉的史实。
再来分析“沿革辩”。如果是事实的话,那么历史上的豫章郡根本就不存在上蔡县,在秦代就已建立了阳乐县。入汉时,阳乐改名望蔡,汉末又改回阳乐。这么说来,难道《宋书》记载是错误的?按史家认为的“终秦之时江西境内无郡治”观点,对于阳乐县建于秦的说法,应很少有人会相信。
如果是编造的话,那么当地古县城传说又从何来呢?在交坑有存在古县城的可能吗?
一、清康熙《上高县志》辑有宋代易时敏流传于世的两首诗,其中一首是《阳乐故城》:
典午河山尚有名,兴从阳乐故城生。
夕阳门巷丘墟久,春草池塘野水平。
废堞栖乌啼夜月,闲壕留雁叫寒更。
人民非处桃花在,一度东风一度荣。
注:典午,是指司马氏,晋朝的代称。堞,城墙上齿形的矮墙。
这首诗说明在宋代就存在阳乐故城遗址,而且作者也游览过。按诗意,这座阳乐故城属于晋代。诗中的“夕阳门巷”与交坑“阳门舷”地名应存在联系,作者曾经游历的“阳乐故城”极有可能就是交坑的这座古县城。另外,在交坑“阳门舷”东南面,况氏在此聚居,俗称石门前,可进一步佐证这里确实存在一座由石头砌的城门。
二、在交坑10公里范围的周边区域也存在众多的历史遗迹和传说。如秀溪陶渊明遗迹,直线距交坑6.82公里;如良头石台山遗址,直线距交坑5.67公里;如凌江顾王遗址,直线距交坑4.40公里,易时敏同样有《顾王遗址》诗:
远树芊芊暮霭平,顾王曾此保孤城。
雷封已并田同井,烟爨犹疑灶满营。
当代貔貅谁削迹,芳春杜宇自呼名。
黍离行迈应相似,倍感诗家咏叹情。
清嘉庆《上高县志》卷十六古迹载:“军营,在县西北十五里,顾城山之南二里,地取平敞。故老相传有顾王都其山,因此为屯军之营,故名。”顾王遗址又称顾王山。“顾王”是谁?笔者由于找不到史料,也就不得而知。
如此多的文化遗址集中这块区域,说明这块区域有着非同一般的历史。《太平寰宇记》记载阳乐县城在义钧乡,那么交坑的古县城传闻,同样就不能轻易地否定。
三、清康熙《上高县志》也辑有宋代袁州郡守的《至上高邑》:
上蔡人归古县封,蜀江依旧水流东。
末山云散菴犹在,敖岭丹成井已空。
诗中提出上蔡人返回原来的故地,在当地则留下了一个古代封的县。这种说法又与“沿革辩”接近,因为上蔡人迁回去后,没必要再望蔡,当地人又把县名改回阳乐。
笔者无法考证“沿革辩”的真实性,感觉其中真真假假,又与史料记载不符,难以辩别。但“阳乐县治在今城外北十里绕城舖,地名城围,故址犹存”与地方传闻得到相互印证,可作为交坑曾经是阳乐县故城的依据,其它的则不是笔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