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岁高考601分摘县状元,考上清华的山

2022/10/13 来源:不详

李白是一位冠绝古今的唐朝诗人,他年幼的时候就显露出卓越的才华,十几岁时就得到了不少社会名流的推崇,他在《上安州裴长史书》中曾自述:“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轩辕以来,颇得闻矣。”足见他的天资聪慧。

而在当代,也有一位同样才高八斗的风华少年叫做范书凯,他虽出自贫苦地区,但丝毫不能掩盖他过人的天赋。范书凯2岁的时候就能识千字,7岁的时候就考上了初中,14岁时就意气风发地迈进了清华的校门,毕业后选择读研究生,将求索之路继续下去。

一、贫困县的神童

1、教子有方的父母

范书凯出生于年12月,刚刚赶上90后的末梢,他全家住在山西河曲的一个清苦的山村里,父亲是当地公安局的一位干警,母亲是县里的一位初中教师。

河曲虽是个历史悠久的古县,但由于临近黄河,地势起伏,水土流失非常严重,一直以来都是出了名的贫困县。县里经济实力较弱,各种资源都比较有限,也许是因为逆境出人才的缘故,自高考恢复以来,这里有不少学生靠着优秀的成绩,走进了国内的一流名校。

当时在范家,谁也没想到刚刚降生的范书凯,将来会成为河曲的名人。范书凯的父母都有公务在身,平时很少有闲暇的时间照看幼子,可每当二人在百忙之中来到书凯身边时,都会尽心尽力地抚养孩子,帮助书凯启蒙。

范书凯的父母都是高级知识分子,非常注重孩子的早教,母亲作为一名老师,在书凯1岁的时候,就会耐心地教他识字,外出的时候还会指着商店的门头教他认读,父亲平时也会用一些玩具,教他简单的加减运算。

2、年少显天分

父母永远是孩子人生路上的第一位领路人,在父母的悉心培养下,范书凯很快就展现出来了惊人的天赋。两周岁的时候,其他的孩子刚学会说话不久,他就能认识上千个汉字了,而且还能熟练地进行10以内的数学运算。

范书凯的父母见状十分惊讶,觉得自己的孩子是个可塑之才,二人也非常清楚,有太多的天才因为没有得到正确的培养,最终泯然众人,书凯的父母顿时感到肩上的担子又重了不少。

河曲是个贫困县,连个像样的幼儿园都没有,为了让孩子进一步成长,父母二人就根据县里的教育情况,自己买来配套的教辅资料,亲自辅导孩子学习。

书凯虽年幼,但学习能力非常强,重难点都是一点就通,进度远超许多同龄人,他的父母就酌情为他买来了自然、品德等义务教育范畴内的社会科学课本供他学习。

5岁那年,父母见孩子已经到了学龄,就把书凯送到了学校读书,二人知道孩子早就学会了小学知识,为了不影响学习进度,就和校方商量,直接让他上四年级。

县里的老师从教多年,从来没有听说过这种事情,他们担心书凯的年纪适应不了学习难度,就拿出了一份四年级的数学卷子让他试试。结果书凯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写完了试卷,而且还获得了满分的成绩,校方就破例录取了这位5岁的学生。

二、迈向清华

1、全面发展的天才

从此,身高比课桌高不了多少的范书凯就坐在了四年级的学堂,这个消息在全县都是个爆炸性新闻。就在所有人还在顾虑他能否赶上同学们成绩的时候,他却在第一次考试中取得了年级第一的成绩,全校师生都再也没有轻视过这个年幼的学生。

毕业的时候,范书凯轻松考上了县里的中学,变成了街坊邻居教育孩子时常常引用的榜样,可他不傲不躁,继续保持着脚踏实地的学习劲头。

除了学习之外,范书凯还有许多兴趣爱好。他在课余的时候酷爱看书,不论是中外名著还是课外闲书他都喜欢,父母也都支持他看书,先后花了1万多元用来给他买课外书。范书凯还经常运动,篮球、羽毛球都不在话下,周末的球场上经常会见到他上篮的身影。

2、翩翩少年成栋梁

日子一天天过去,范书凯初中毕业了,他以分的成绩考上了河曲高中,这一年他刚过10岁。高中的学习压力逐渐增加,范书凯的课余生活逐渐减少,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学习当中,父母为了支持他,经常陪着他熬夜苦学。

范书凯每日天不亮就起床,在吃早饭之前也会学一会,整日除了午休和吃饭之外,基本上都在学习。父母看到幼子如此艰苦,就常会写下字条放在书桌前勉励他,书凯就在二人的殷切期盼中度过了这3年岁月。

年高考的时候,他考出了分的佳绩,父母和学校的老师知道后欣喜若狂。经过多方打听,师长们了解到那年清华在山西省有贫困县专项生的录取指标,就建议范书凯报考清华,书凯就尊重父母的意见,并填报了自己比较感兴趣的机械工程系。

苦心人天不负,清华的录取通知书如愿地寄到了范书凯的手上,这也是清华在年录取的最年幼的学生。当范书凯来到清华后,校长陈吉宁先生亲眼目睹了他面对十几位记者提问时,从容不迫对答如流的场面,不由得吃了一惊。

陈吉宁本以为这名学生年少有为,多少会有些轻狂自傲,可一见才知道范书凯虽不满14岁,但温文尔雅,谦虚礼貌,为人处世已经有成年人的风范了。入学后的范书凯踏上了独自求学的道路,并很快适应了清华的学习生活。

在清华的日子里,范书凯保持着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出色地完成了自己的学业。毕业后的他,已经被有着无穷奥妙的机械工程迷住了,就考上了研究生,继续探索奇妙的机械科学,以便将来更好地建设祖国。

总结

当有人赞扬范书凯是天才的时候,他总会说自己只是努力完成了父母和老师的要求。世人只看到了他14岁时迈进清华的荣耀,却不知道他为了达成父母的嘱托,跟上老师的进度熬过多少日夜,艰难困苦才铸就了这块晶莹的美玉,相信他日后定会令世人更加惊叹。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d/196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