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江山的水利设施文物遗存

2023/11/16 来源:不详

须水遗珠江山古县名须江,自古为钱塘江源头之一,水资源丰富。根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统计资料,我市古代水利设施文物遗存以池塘井泉、堤坝渠堰为主。其中古井最多,大多还在使用。其他水利设施保存较好的有堰与泉,并存有与之相关的碑记石刻,文物价值较高。老城区古代水利设施遗存比较集中。西有梅泉、雪泉和西塘,东有鹿溪渠(堰),都是古代重要的水源和灌溉设施。据清同治《江山县志》,县河之水自西山来,其源有二:一是雪泉之水经西塘注入县河;二是梅泉之水经通贤门曲折经过城区,往北与雪泉之水相汇。两水合一后,经通安门出城,灌溉数十顷良田。雪泉原为南宋时薜家之泉,因其水清洌后人谐名称雪泉。民国时,西山须女等三泉独雪泉无题刻,时任县长陈鼎新题“雪泉”二字,立碑志之,字体古朴。另有一碑《修竣雪泉记》,记录了民国二十六年()修竣雪泉之事,描绘雪泉周边胜景,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梅泉相传为元代周丙吉隐居泉侧讲学时,种梅数十株而得名,泉壁镌“梅泉”二字,笔酣墨饱,不知始于何时。泉南侧有一池,民国时县长周万心所建,池壁刻“疏影”二字,取疏影横斜之意,池与泉相映成趣。相较古时两泉之水能灌溉田亩之丰沛,现水量已小了很多,水依旧清澈甘洌。鹿溪渠始建于明嘉庆年间,当时城墙新立,鹿溪渠作为护城河使用。明天启《江山县志》的“县城图”中,鹿溪渠自通禄门南侧从须江分流,沿城墙蜿蜒往北,至养济院与出城县河相汇。现存民国时期的《重修鹿溪官堰碑》中记载:“县人跨溪筑堰,导流入予堑,灌溉白渡坂田数千亩,此县之大水利也。堰筑于清初刘中舟,历百数十年迄同治光绪间,决而修修而复决者屡矣。”鹿溪渠始于城南,建堰分须江之水入渠。除灌溉城北良田外,还可以在汛期减轻须江的泄洪压力,带走城市污水及垃圾,一举多得。民国八年(),士绅何镛等人筹资重修鹿溪堰,堰址西移,夯实基础,此后数十年无溃决积沙之患。建国后于年、年多次整修,筑引水坝,以现代闸门取代原堰口,可科学控制水流,至今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古时灌溉田地,有河处筑堰引水,无河处依靠山泉。我市除城区的鹿溪堰外,比较重要的有位于礼贤和八里坂之间的马迹堰。泉有岩下白马泉和江郎山下的泉井保存完好,历史记载详备。据明崇祯二年()《重建马迹堰碑记》,马迹堰约建于元末,三百年来,堰上下八万亩田均依赖其灌溉,崇祯元年堰毁于洪水,是年重建。明代碑刻现已无存,今存两碑《浙衢江邑蔡候碑文记》和《马迹堰碑记》,前碑正文部分因长时间作洗衣板,已模糊不清。后者字迹依旧清晰,记录了光绪年间集资重建马迹堰坝之事,涉及马迹堰的产权、管理、费用摊派等内容,是研究古代农业生产的实物参考资料。马迹堰分为上马迹堰和下马迹堰,清光绪之后曾多次修缮。建国后于年对上马迹堰进行加固。年,改建下马迹堰,堰址下移50米。现代人已难以体会泉之于古人的重要性。双塔街道岩下村白马泉边还保存着一块明代隆庆年间的碑刻,记述当年村民争水,县令息讼之事。白马泉自古为我市西北域重要水源,明天启《江山县志》载:“白马泉在真岩下,百泡腾沸,水分八、九二都,灌溉甚溥,承其浥注,凶岁不旱。山后有泉从十六都长丰出,彼此互相盈缩,俗呼为雌雄泉。”明隆庆六年(),时任县令邵仲禄主持丈量田地、山场、塘泉,进展顺利,惟有白马泉当地百姓争执不一,该泉“四时不竭,荫田甚广,故众皆争之”。邵公亲自前往白马泉踏墈,召集当地父老商议,最后确定将该泉收归官有,命名为“白马官泉”,上游者不得截水,下游者不得筑坝,百姓皆服,因而勒牌志之。现白马泉保存完好,泉水清澈见底,时能见到清泉上涌。泉眼四周用山石整齐砌成,泉水沿小溪灌溉下游的大片农田。泉侧有一老樟树,荫盖周围数丈。与白马泉类似的还有石门镇江郎山村的泉井。泉井是自然村名,因村中有泉而得名。江郎地方距须江较远,泉也是灌溉田地的重要水源。据《学坦周氏宗谱》记载,泉井自南宋始即为周氏产业,清雍正年间,邻近祝氏为水企图强占泉井。周氏族人为之诉讼,锲而不舍,历八年时间方才胜诉,从而“一族之饮灌田禾之荫溉得以永赖矣”。由此可见,直到清代中期,泉依旧是农业灌溉及生活用水的主要来源,与百姓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泉井现在依旧保持较为原始的风貌,泉眼处水中小鱼及苔藓空若无依,涓涓细流注满相联的两池一塘,分别作洗菜、洗衣及防火之用,布局科学。我市各地地下水丰沛,掘地成井,全市遗存多个古井,建造时间绝大多数为明清两代。现存古井中,井圈造型主要有圆桶形和多边形。圆桶形井圈如旧时挑水木桶,上窄下宽,以青石打制而成,井圈外往往有阴刻铭文,记录建造时间或缘由。多边形井圈以八角居多,次之为六角井。现存有明确纪年的古井中,年代最久远的当属礼贤的太平寺井。据《浙江通志》记载:“宋乾德元年(),僧德浩在礼贤乡建太平寺,后宋太宗赐额太平寺”。太平之名来自宋太宗“太平兴国”年号。明天启《江山县志》又载:“咸淳年间改为礼贤(县治太平寺,今礼贤镇也),元至元十三年(),复称江山,迁旧治,属衢。”由上述记载可知,太平寺始建于宋初,南宋江山县城暂设礼贤时,县署即设在太平寺内。太平寺于元代毁于兵火,明清两代又重建,后被日寇焚毁,仅存寺井。太平寺井保存完整,是历史上有关太平寺记载的实物证明。更为重要的是,它的存在直接指明了曾为礼贤县署的太平寺的位置,对研究南宋时期江山短暂的迁城历史,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圆桶形井圈一般较窄,同时只能供一人打水。因此古人发明多个井圈共用一口井水的多井圈水井,我市有双联井、三眼井和四眼井。造型古朴原始,风格独特,反映了古人生活状态。多边形井圈的边数均为偶数,清湖古镇内有一六角井也叫“八角井”,细考原来是“百家井”之谐音。由此可见,八角井之所以较多,与百家之井的意思大有关系。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cs/602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