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名里的章丘故事二
2023/2/25 来源:不详北京皮炎医院咨询 https://m-mip.39.net/disease/mip_9118286.html
文
李树功
《章丘县志》载:“北齐置高唐县于此。隋开皇十六年(年),改为章丘,取县北章丘为名。”千年章丘,讫今已多年,但她的历史却绝非仅仅局限于千年。
在被誉为考古圣地的城子崖遗址发现的龙山文化,佐证了年前章丘史前文明的高度发展。而被称为中华文明黎明前曙光的西河文化,则用出土的古村落的遗廓和文物,实证了多年前就有先人曾在这儿居住过。这些章丘遥远时代的辉煌,至今仍可从一些古村落的村名中找到灿烂的不朽光芒。
文祖街道所在地文祖村,是个非常古老的村落。尧帝时,文祖地带的两个部落经常发生战争。后来,两部落派特使向尧讨教,尧派舜来处理此事。舜以仁慈和大智,使两部落化干戈为玉帛,从此安居乐业。为感尧帝之恩,百姓建一座文祖庙,庙匾上书“尧文德之祖庙”。就是在这座庙前,尧帝禅让,舜帝登位。
《山东通志》记载:“丙辰七十有三载,舜受终于文祖。”这说明远古时代就有文祖村了。南北朝时,南宋在文祖曾侨置过广宗县。《章丘县志》载:“刘宋(即南宋)侨县今为文祖镇”。古广宗也就是文祖的旧称。明朝永乐年间(一年),张王孙等姓由河北枣强迁居于此,重建“尧文德之祖庙”,村名又恢复文祖一称至今。
刁镇街道的旧军,因宋景德二年(年)在此设清平军,后改称旧清平军镇,简称旧军。元明清此地均置旧军镇。明洪武二年(年),亚圣孟子55代孙随移民大潮从河北枣强迁居于此。后繁衍兴旺,茂至近代,成为一代东方巨商,人称旧军孟家。字号领军人物孟洛川,亦成为响当当的近代章丘标志性人物。
据村志介绍,这个村历史十分悠久,早在远古少昊氏时,为爽鸠氏之墟。夏商周时代,分属季荝氏,逄伯陵,薄姑氏。春秋属谭国。西汉为猇城。东汉置猇县,后并入朝阳县,属济南国。晋改高唐县。隋唐五代属章丘县。旧军几乎见证了整个章丘的全部历史。
我的故乡官庄街道,有个全国闻名的古村落,名叫朱家峪,誉称“江北第一古村”。她的原名叫城角峪,后因四面环山,草茂林丰,改名为富山峪。明洪武四年(年),朱良盛携全家由河北枣强迁来入村。因朱姓为国姓,村名遂改为朱家峪。实际上,这儿从夏商时代就有村子了,古村有个土台子曾出土陶器。经专家考证,年前就有庐于此。可见,朱家峪的历史可以上溯到比龙山文化还要早多年。这也再次证实了专家所言,章丘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从上述三个章丘古老的村落历史变迁中,读者不难发现,村子发生巨变兴盛都是从明初大移民开始的。远古以来,章丘一度是中华文明的优秀代表。到了西汉,更是成为非常发达的地区,尤其是冶铁等工艺已列全国前列。但至元末明初,连年战乱和瘟疫横行,致使章丘大地一片荒凉。于是,明皇下诏,从山西洪洞和河北枣强向山东大规模移民,章丘首当其冲,成为移民重要输入地,这才从根基上改变了这块荒芜的丘陵地。
章丘是千年古县,自然不乏千年古村。但移民的入村却换来了古村的新颜。更何况章丘上千多个村庄,大多数都是明初移民新建的。笔者查阅了有关资料,拿普集街道来说吧,现有64个自然村,除普集、博平、焦家、祖营坞、万山等不足十个村庄外,其余50多个庄子,全是明初移民新建的村落。连历史古老的龙山街道,龙山文化时期的古村也已不见了踪影。街道现有的29个自然村,90%以上都是明初移民新建的。它们的村名无论是取自姓氏,或是位置,或是某种祈意,都折射出明初的浩浩荡荡的移民大潮,对章丘的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历史上的许多大事件也可从章丘的村名中略见一斑。章丘区政府所在地明水,取明泉净水之意。去过明水的人知道,这儿的泉水怎么形容也不夸张。明水的百脉泉和济南的趵突泉齐名,在济南72名泉中有东魁西冠之称。
尤其值得一说的,明水的泉水还与唐太宗李世民东征有缘。据说,李世民东征高丽时,分两路发兵,一路经山海关入辽东陆路攻击,一路经章丘入胶东海上登陆。水路大军经过章丘西麻湾时,众军士患了眼疾,视物不清,这事可不得了啦。
这时,但见一童男童女走来,引众军士缓至一泉边,取净水冲洗双目,即刻病去眼明,那童男童女却随之悠然隐遁。后来,人们便把这泉水称为眼明泉,并在泉边建眼明王庙,供奉那童男童女。如今,眼明泉水汪汪淙淙,王庙旧貌至今犹存。这个故事不仅坊间广为传说,《齐乘》和清代石碑也有记载。
更为神奇的是,明医院。这个医院,医院!治疗近视、白内障、眼底等眼疾饮誉省内外,不少大城市的患者竟也慕名而来。
官庄街道也有个古村,名曰养军店,是因唐王东征时曾驻扎过军队而得名。这个街道的南部山区还有个叫马闹坡的小山村,据考,李世民东征时,曾在此地驻足休整。晚上,天上落下七颗流星,马受惊嘶闹不止,因此地处山坡,故取名马闹坡村。
北宋靖康二年(年),曾发生了惊天动地的靖康之难。金兵挥师南下,一举攻陷北宋首都汴京(今开封),北宋亡。金兵俘虏了徽钦宗二帝及皇亲后妃重臣三千余人。在押解回五国城(今黑龙江省依兰县)途中,经过章丘黄河街道的一个小村,在此饮过马,故取名饮马村。村民取这么个名字,大概也是不忘国耻吧。
一代词宗李清照,亦是章丘人。那时,她正伴丈夫赵明诚慌于南逃,无暇知晓此事。假若她知道北宋的两个皇帝及后妃重臣做了俘虏,在押解回金途中又经过她的故乡,这位十分爱国的婉约派词宗,该是多么悲恸!她的诗词中又该流淌着多少或隐约或豪迈的血和泪!
宋徽宗在治国理政上无疑是个昏庸之君。但他在书画等方面的文化造诣却登峰造极,堪称千年巨匠,对中国文脉的影响极深。他又极度崇奉道教,并以天下道教总领袖自居,自称“教主道君皇帝”,道教地位在北宋得到空前绝后的提高,及近国教。有趣的是章丘竟有个村子,名字就叫徽宗村!
据载:元代末年天下大乱,道教的地位也一落千丈。久受当朝和喇嘛教(藏传佛教)压迫的道教徒,乘机而起,在徽宗村这个地方建了一座规模宏大的道教庙宇,并建有藏经楼等大型附属建筑。为了与喇嘛教抗衡,便抬出了徽宗这个牌子叫作徽宗庙,以壮声势。明初,移民迁至于此,傍庙建村,取庙名为村名,便有了徽宗村。以皇帝的庙号取为村名,这在章丘是独一无二的,即便在全国,恐亦是非常独特的。
黄河是中华的母亲河,也是章丘的母亲河。黄河在有记载的历史上,曾六次大改道,几千次的泛滥,历北流经天津入海,南流经淮入海,后东流经利津入海。现在流经章丘西北部边界的河道是东流的新河道。岸边许多村庄的名字里,也记载了许多黄河泛滥的悲悽故事。
黄河街道有个叫侯家埝的小村,侯氏于明洪武二年(年)从河北枣强迁来,择大清河(今黄河)一小支流边建村,人称侯家溜子。清乾隆元年(年)大清河泛滥,河床东滚,该村经过12次搬迁,家家户户倾家荡产,无一例外,只好背靠一大埝建土屋而居。后来,人们干脆取村名叫侯家埝。至今该村仅80多户人家,多口人。庄子虽小,却记载了黄河泛滥的大事件。
黄河街道还有个叫新街口的大村子,是由三个村子合并而成的。原来,清光绪十六年(年)黄河再次决口,滩区的张家庄、李家村和邹平的苗家庄三村全被淹没。被淹的村民纷纷迁来此地建村,取名新开口。后沿革为新街口。目前该村多户,近0余人,是仅次于后营村的黄河街道的第二大村庄。
无论是小村还是大村,章丘许多沿黄村落都有讲不完的黄河故事。清康熙帝曾把治理黄河列入毕生奋斗的三件大事之一,并手书于宫殿立柱之上,以示念念不忘。然历史条件所限,虽成效斐然,功德无量,但根治黄河之愿却只能是望河兴叹。
只有在今天,靠党的领导,制度的优越和人民的力量,才真正根治了黄河之患。黄河两岸才成为美丽富饶的果蔬盛地,鱼米之乡。
(未经授权,谢绝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