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的一个千年古县,因古今皆有慷慨悲壮
2024/12/10 来源:不详易县古称易州,因易水而得名。总面积平方公里,总人口57万。古有易水边荆轲刺秦王一去不复返的慷慨悲歌,今有狼牙山五壮士壮烈跳崖的英雄史诗。年,易县被联合国命名为“千年古县”。易县还享有“中国石材之乡”、“万两黄金县”、“全国磨盘柿之乡”等称号。一、历史沿革1、战国时为燕武阳邑,故址即今县东南北易水和中易水之间的燕下都遗址。2、秦属广阳郡。西汉置故安县,治今燕下都附近,属幽州涿郡。3、北魏更名固安县,属范阳郡。北齐天保七年(年)废。4、隋开皇元年(年)置易州,因易水得名。《元和郡县志》易州:“以州南十三里易水为名。”开皇十六年(年)置易县,县以州名,同治易州。5、元朝初期,易县省入易州,至元三年(年)复置。6、明洪武初复省入易州,属保定府。7、清雍正十一年(年)升直隶州,领涞水、广昌、两县。。8、年降州为县,属直隶省保定道。9、年属河北省保定专区。10、年属保定市。二、风景名胜1、荆轲塔。又称圣塔院塔,座落于县城西南2公里处的荆轲山上,是省重点文化保护单位。始建于辽乾统三年(年),历经明万历年间、清康熙、乾隆年间及解放后的、年多次修葺,现塔高24米,八角十三层,砖石结构,下有莲花仰托,上有舍利子封顶。塔每层之八隅均悬风铎,经风吹动,清脆悦耳,音传四野。2、紫荆关。位于易县西北45公里的紫荆岭上,秦、汉称上谷关,东汉名五阮关,宋、金称金坡关,元代以后称紫荆关。此关与居庸关、倒马关合称为“内三关”,是我国九大名关之一。紫荆关始建于战国时期,至明万历年形成规模,关城用花岗岩建成,是全国独一无二的九门九关石头城,是我国长城的精华部分。这里依山傍水,地势险要,素有“畿南第一雄关”之称。是古代屯戎重兵的雄关要隘之一,历史上一直是抵御北方各民族南侵的门户和通往塞外的咽喉。关城建在紫荆岭上,每逢夏季满山遍野长满黄荆,紫色的荆花,馥香四溢,“荆关紫气”因而成为易州十景之一。3、狼牙山。古称“郎山”。位于太行山东麓,由5坨36峰组成。因奇峰林立,峥嵘险峻,状似狼牙而得名。以“雄奇险峻”著称,更以五勇士的壮举而闻名于世。狼牙山现为国家4A级景区、国家级森林公园、全国百家红色经典景区之一,高山绝景、奇峰异石是对它雄劲气势的形象概括。清西陵4、清西陵。位于县城西15公里的永宁山下,原陵区东起梁格庄,西至紫荆关,南到大雁桥,北止奇峰岭,周界约公里,面积达余平方公里。现旅游面积平方公里(陵区内辖两镇),是我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品种最齐全的清代皇家陵墓之一,是中国两千年来陵寝建筑艺术杰出的代表。年11月30日,清西陵作为中国明清皇家陵寝的一部分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年1月9日,被评为国家4A级景区。5、燕国下都。俗称燕下都,是战国时期燕国的都城,位于易县城东南12华里处,界于北易水和中易水之间,是我国现存的一处较完整、文化遗存极为丰富的大型战国都城遗址,故都呈不规则长方形,东西长8公里,南北宽4—6公里,总面积40余平方公里。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战国文化影视城。位于县城东北约四公里处,紧临国道,为电影《荆轲刺秦王》的外景基地。战国影视城主要由外城、内城、雄伟壮观的秦王宫、幽雅的大郑宫、神秘的古竞技场、繁华的秦街、燕市和华丽的长信侯府等建筑组成。总占地面积亩,建筑面积平方米。城内关门交错,殿宇楼亭遍布,回廊相连,融战国政治、军事、民俗于一体,充分展示和体现了战国时期的文化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