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承东一艘船的古县霞浦一

2022/5/13 来源:不详

北京酒渣鼻专科医院 http://m-mip.39.net/news/mipso_8941331.html

这个故事要回到四五千年前。空间的跨度可能要有万里海域。

那时,位处北方的舜得到尧的认可与禅让,成为上古部落联盟首领,在山西永济建立了虞国。而位处南方金色海岸线的闽地就已经在大禹分天下为九州时,被分在了扬州。

那时的闽人称为古闽族人。当然,这个故事的开始时间也只能说是某年某月某一天,一群群生活在海边的古闽族人或许因为战争、饥荒而投奔大海。他们驾着独木舟向着浩翰的太平洋出发,在随波逐流中,发现了一个个如珍珠般散落在南太平洋中的岛屿,于是他们弃舟上岸,做了异乡人。后来,这些小岛被人们称为波利尼西亚岛群。而这群异乡人也被后人称为南岛语族人。

霞浦县博物馆图

令人不可思议的是,造独木舟的技术与航海技能被南岛语族完整地继承了下来。年11月19日,6名南岛语族后人驾着独木舟从南太平洋的大溪地出发,历经四个月、1.6万海里的航程,沿着先祖从中国东南沿海迁徙至太平洋诸岛屿的航线,登陆福州,开始了他们的“寻根之旅”。

四五千年的漂泊,那只独木舟投奔怒海,向着太阳升起的地方勇敢划行,这不仅要有高超的航海技术,更重要的是他们的内心都有着向海而生的最原始的冲动。

如今这只独木舟漂洋过海来看“你”,只为寻找内心那份最久远而温暖的乡愁。

霞浦县博物馆图

而“你”在哪里呢?

历史的真相从来都是后人来说。我们只能去求索溯源那只“独木舟”源于何方,但历史真相或许永远都是谜——

年,发掘福建霞浦黄瓜山贝丘遗址的中美两国考古专家一致确认,从霞浦黄瓜山贝丘遗址出土的石器、陶制品等文物制作的方法、生产工艺、母语语系等考证上看,南岛语族源于中国东南沿海。

人间四月天的霞浦,黄瓜山脚下的东吾洋是最怀春的季节。天是蓝的,海是碧的,山坡上的花草望着海也是随风曼妙。

霞浦县博物馆图

公元前二千多年,也就是距今年前的春天,那片海也是这般的春光潋滟。

那时的闽东沿海地区曾广为流传一句民谚:“浮闽东,沉东京”,而闽东沿海村落多以屿、洲、浦、埕等命名,说明过去这些地方还沉没在海中或濒临海洋。在经历了三次“沧海桑田”的巨大变迁后,到了距今四五千年前,东海海平面又缓慢下降,陆地又相对上升,海平面下降到现在的位置标高。随着海平面的平稳,温润的气候也随之有序轮转,令各种海生物在浅海、滩涂与澳口悄然滋长,傍海的山脉也是草木茂盛,动物繁衍。

于是,山珍海味的诱惑令黄瓜山的先民选择在了海拔80至米、依山傍海的山头上择水而居。

所谓居者有其屋。尧舜禹时期,中国已经进入父系氏族的晚期,以家庭或家族为单元的黄瓜山先民其实已经告别穴居,而可以有组织建筑干栏式建筑。

霞浦县博物馆图从黄瓜山发掘出的两组柱洞遗迹中,我们可以勾画出这样建房场景:先民们在平地上凿洞打桩,并在木桩上架上大小龙骨框架,作为承托地板悬空的基座,再用草泥填实了树皮茅草或竹条板块构筑的围墙。这两层的干栏式的建筑,其下层饲养家畜,上层住人,防潮湿与野兽虫蛇。干栏式建筑成了远古时代南方地区的标配建筑。有了家居可以延长寿命,有了家庭便有了父者之权,有了家族更有了长老之威。以家庭或家族为单元,以父者或长者之威权,不仅可以有效组织防御野生动物群体的侵袭,更可以合理分工每天的劳作:或出海捕捞、或在沙滩捡拾贝螺,或在山间采摘野果。当然,每天劳作的渔获或果实更可以得到公平公正地分配。那是人类混沌初开的日子,每天都是新发现。

霞浦县博物馆图

舜上任后,他喜欢烧陶的爱好依然初心不改。同样,生活在闽地的古闽族也在那个时期进入了绚丽的彩陶时代。彼时,面朝东吾洋的黄瓜山的先民们,也开始学会了用彩陶制作纺轮、网坠、钓坠、支垫、支脚和陶钵、陶盆、陶釜、陶罐等。尤其是用彩陶纺轮撮制麻线结网,再配以彩陶网坠、钓坠,用渔网捕捞鱼获的器具已经具备,技能也已经娴熟。但有了网,还必须要有可以出海的舟。闽东盛产樟木。黄瓜山的先民们从山上砍下樟木,再用石锛凿制成独木舟。有了舟、网,出海捕捞鱼类也成了可能。

年12月初,省考古队对黄瓜山遗址进行了首次科学发掘,从遗存中发现了深海鱼类骨骼标本,于是我们的眼前便浮现出一幅温馨的画面:每当渔舟唱晚,黄瓜山的先民们披霞归屋,面海而餐,将从海上、滩涂上捕捞、捡拾的鱼虾、螺贝放进陶钵,架在陶制的支架上砺石取火,烧烤。于是,一顿顿白灼的海鲜美味便四季漫山飘溢……

霞浦县博物馆图

以舟为具,向海而生,混沌初开的黄瓜山先民们早早就明白了这个道理。而能支撑这个道理的那只“独木舟”终于在年初浮现于世——

年初,在霞浦城郊的古县村西侧(也即葛洪山西侧)屏风山山下海泥里,挖出了一具樟木质的围形独木舟,整木全长cm。经专家碳化测定,距今已有年以上的历史——

那是吟诵着“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或“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汉唐时光。由大唐再回溯至舜的彩陶时代,黄瓜山的岁月之舟已经驶过了夏、商、周、秦、汉、三国、晋、南北朝与隋朝的时间之海。荏苒之间,他们混沌初开,学会了如何制作独木舟,懂得了怎样驾驶独木舟划行于东吾洋的季风里。

霞浦县博物馆图

独木舟的用料一般是樟木、杉木、楠木或松木。那时的闽东霞浦以鹫峰山脉直入东海,层峦叠嶂间飞禽走兽繁殖,山川溪涧密布,气候湿润植物茂盛。而蔽日的原始森林,又为制作舟楫提供了充沛的巨型原木。

造舟的第一问:如何将适合造舟的巨型原木从山上运到岸边?或是利用滚杆原理,以撬棒滚动运输。或者水运,将砍伐的巨型原木扔进山涧顺流而下,放流至出海口。向海而生的内生动力,令黄瓜山先民们的智商被不断的自我开发。

造舟的第二问:应是用什么工具将巨型原木劈削成舟型?从屏风山独木舟尾部明显的人工锯切痕迹推测,那时的黄瓜山先民们已经可以使用斧头削去树皮和凸显的树结,再将原木首尾劈削垂打成形。而纷繁的树枝则可以用锯子锯掉。

造舟第三问:先民们如何“刳木为舟”?这是难度最大的部分。从屏风山独木舟槽内块状炭灰残存分析,当时考古结论是:那是人工焚烧后逐步挖去木炭形成凹槽时留下的。于是我们可以复原这样的刳舟场景:“刳”是剖开、挖空的意思。由于樟木、楠木大都质地坚韧,石锛刳木难度很大。黄瓜山的先民们便想了一个办法:火烤再刳木,即在一根樟木上,除了刳部,余部皆敷湿泥,后以火烤刳部,成炭,即用石锛刳木。终刳木成舟。

有了独木舟,先民们就可以跨越水域,向着海之际,天之涯再出发。

屏风山独木舟是福建省目前发现体量最大的独木舟,在全国也极其罕见。我们贴近它,不仅可以闻着它的“体味”,洗耳闻听到霞浦的先民们渔舟唱晚的劳动号子,而且更可以感受到他们以舟为具,向海而生的胆量与气魄。为了生存,他们可以渔舟唱晚,更可以行舟苦海,浪迹天涯。

当6名南岛语族后人驾着独木舟从南太平洋,行舟万里,来闽寻根的时候,其实,我更愿意相信,他们四五千年前投奔怒海的启航地就是——霞浦。但在考古界,目前依然有诸多合理的推论与选项。或许我们只有静静等待着,在某一个黄昏,在某一段的黄金海岸线再有新的考古发现,以此证明,我们闽东先民其实在新石器时代早已行舟万里,向海而生……更加自信了与海洋对话的智慧与力量。

我们可以这样想象——

或春天的海,自由穿梭于蔚蓝;或夏日的洋,驾驭搏击于风浪。与先民们日益高涨的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相比,独木舟已远远不能满足黄瓜山的先民们内心的渴望——

他们需要更高、更宽、更长以及更加安全、可以抗击更大风浪的“舟”——那就是船。

于是,就在黄瓜山边上,一个叫古县的村庄进入了我们的视界。

来源:郑承东文/图新宁德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by/24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